【摘要】通过个案分析,提出对于内向型学生的教育方法。同时也指出家庭教育在学生辅导中的协助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内向;成长;个案
一、背景
(一)个案情况
小菲,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她生于普通家庭,父亲忙于做生意,平时较少和她沟通,母亲忙于照顾二胎,也很少带她外出。文静的她遵守纪律,却怯于见人,沉默寡言。开学初,每天到教室门口后,抱住母亲大哭着不肯上学,说话时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声音小,同学间有矛盾时不敢告诉老师,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会红眼眶。课堂上难以看到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写字较马虎,学习成绩不突出。下课后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羞于参与同学的课间活动或是和同学聊天,在班上没有好朋友,经常独来独往。
(二)个案分析
1.这是一个深受家庭影响的女孩,父母疏于照顾、鲜于和她沟通并了解她内心想法。
2.这是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情绪的女孩。
3.从她怯于见人、说话声音小、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堂上从未举手发言可看出,这是一个不自信的女孩。
4.从她哭闹着不肯上学的行为表现来看,可能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或是对新的环境不适应。
二、实施过程
(一)多方努力,解开小菲心结
事出有因,而非空穴来风。解决她上学哭闹的问题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我把她叫到身边:“小菲,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最近一来到学校就哭吗?”听到这,她的眼眶又红了,晶莹的泪水一滴一滴往下掉,“老师看到你流泪真心疼,可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先把眼泪擦干好吗?”我一边说一边递给她纸巾,乖巧的她接过去,擦干了泪水。等她恢复情绪,我尝试着询问原因,而她只是默默不说话。无果,我只能联系她的妈妈,她妈妈告诉我,可能是有小朋友开玩笑说她胖,她接受不了,就哭闹着不愿上学。“解铃还须系铃人”,我找到开玩笑的学生,告诉她不当言语对小菲的影响,后来她意识到错误,向小菲道了歉。虽然事情处理完,但我怕小菲心有芥蒂,有时碰到她,我也会在她面前夸她可爱,由衷地赞美她,让她感受到老师很喜欢她。
(二)家校沟通,多带小菲外出
宋庆龄曾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的确,一个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孩子能鼓起勇气,大胆与人交往,我专门约了小菲的父母进行面谈,希望他们在兼顾工作的基础上,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多带孩子外出,和其他小朋友打交道,让她逐渐克服与人交往的胆怯心理。
(三)谈话疏导,给予温暖情谊
卡内基曾说:“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为了让小菲感受到朋友带来的温暖,有时我会来到小菲身边,看看她在干些什么,主动跟她说说话,问问昨天妈妈给她做了什么好吃的,味道怎么样,从她熟悉的话题切入,以此打开她的话匣子;同时,我私底下和班干部打招呼,让他们下课多陪她聊聊天,或邀请她一起游戏。仅依靠改善外部条件还不够,还需提高她自身对交友的认识,为了帮助她走出封闭自我的舒适圈,我通过故事告诉她交友的重要性,鼓励她主动结交朋友。
(四)鼓励为主,帮助重拾自信
古人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点,教师需尽可能从多方面寻找学生的独特之处。一次,小菲正在画一座房子,这座房子前面绿草茵茵,花开正艳,不远处,有几个小朋友在荡秋千,见我走到她身后,她立马捂住了自己的画,“小菲,你画得这么好,能给老师看看吗?”她犹豫着,缓缓地挪开自己的手,“你看这小朋友,画得多开心啊!”她抿了一下嘴,那是她浅浅的笑容。那天,在我的课堂上,我惊喜地发现,一朵无名的小花竟冲破层层险阻,艰难地开着,一片、两片、三片,开得很慢却足够惊艳全场,小菲的手怯生生地举着,投向我的目光里半是害羞,半是渴望,她站起来,手捧课本,一字一句地读课文,开始时声音很小很小,在我的鼓励下,她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可没多久,她停了下来,原来有一个生字不会,这时,班里其他孩子都在耐心地等她拼读出来,读完后,班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也是友爱的掌声。
(五)课余帮扶,改善书写习惯
通过分析她学业跟不上的原因,我发现她对于事物的接受与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考虑到学习成绩不突出,也可能加重她的自卑心理,成为她日常交友的阻力,于是我从书写习惯和态度这一基础做起,利用课余时间,重点针对一年级初所学的握笔进行纠正,虽然一开始困难重重,但好在她对于我的话是听得进去的,通过不断以身示范、引导践行、鼓励,她的握笔、笔画顺序、书写态度等习惯得到了改善。
三、实施效果
此后,我特别留意小菲,发现她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进步:
(一)克服胆怯,做到主动交友
一开始我的特别关注使她和我走得
比较近,下课后会到讲台上找我聊天,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两句如“爸爸给她买了新衣服”,在我看来已是很大的进步。渐渐的,课间的讲台上少了她的身影,当我试图搜寻时,她正和同学说着话,嘴角挂着浅浅的笑容,有时候别人给她写纸条,她也会做一张贺卡还礼。后来从她妈妈口中,我了解到她在小区里玩,能主动打招呼,并和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跷跷板,这是开学初她的妈妈不敢想象的。
(二)增强信心,顺利融入集体
课堂上,她举手的次数增加了,只要是她能回答的,那双可爱的小手总会举起来,每次见到,大家都会很谦让地把机会让给她,在全班学生的鼓励和指点下,她回答问题的声音变得洪亮了。在小组讨论的活动中也能仔细听取大家的意见,比对自己的想法。课间活动期间,她能开心地和同学一起跳大绳,帮大家甩绳子。
(三)改善态度,成绩逐步上升
在她自身的努力下, 她的书写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也经常在班里表扬她。她妈妈告诉我,她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每天回家总是第一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过一年努力,她的书写越来越工整,堂上听写的生字词能做到完全掌握,在期末朗诵游园闯关中还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教育启示
(一)家校共育,给予家长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到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关系:“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而“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当学校和家庭朝着一致的目标向前时,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简单,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过程中,也需要和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将孩子进步的一面展现在家长眼前,以此坚定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
(二)真诚赞美,给予孩子鼓励
多萝茜·洛·诺尔特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曾提到:“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由于他们尚未成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教师不是去孤立他们,漠视他们,而是尽全力地去帮扶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你对她的爱,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放大镜的角度去观察,毫不吝啬地给予真诚的赞美,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宠爱的抚摸、一阵鼓励的掌声甚至是一次苦口婆心的说教,都能够点起学生心中微弱的灯光,唤起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