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说得“好”,不如说得“巧”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师生沟通”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个基础环节,在面对特殊事件时,教师与学生沟通使用的语言、技巧、话术等,都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本文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主要从给学生提供“选择”“缓冲带”“具体想象”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生沟通;有效性;缓冲带;班主任

教师的日常工作,除了上课备课、教学研讨外,还有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班主任的工作中,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生生关系等各项人际关系,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在师生关系中,我们承担着导师的角色;在生生关系中,我们承担着“法官”的角色;在家校关系中,我们既是家庭调解师,又是家校联络员。学习具体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减轻班主任的工作,也能帮助我们用简短的语句,达到我们期待的目的。接下来,就以师生沟通为例,浅析如何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一、设定“选择题”,帮助教师达到教育目的

人类是拥有着语言系统的高级动物,只要双方正在对话的情境中,都会对其语音进行相对应的反馈。在教育学生时,教师会制定各种子任务,让学生逐步完成,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但在这过程中,不免会有学生不按教师设定的路径走。面对此类学生,我们在谈话时,运用正确的谈话方式就尤为重要。

以“学生交作业”这一事件为案例,当学生缺交作业时,我们常常运用的催交作业方式有以下:让小组长催交、在课堂点名催交、与家长沟通督促孩子催交等,当以上通用的方法不奏效时,我们需要与这位学生进行单独谈话。

(一)先解决关键问题——什么时候交作业

在单独谈话这一环节中,很多教师都是从“了解学生缺交作业的原因”入手,但笔者认为,这一方法不应在第一环节使用。我们应解决最急切的问题,即:让学生先把作业交上来。而我们让学生交作业的话术,则可以用“选择题”的对话方式。

在考试中,选择题比填空题、问答题的难度明显是小很多的,尤其对于年龄尚小的学生,若教师将“缺交作业”作为一道“论述题”让学生一上来就回答出所以然,往往会达到很差的效果。此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提供选项:“作文本是今天放学交上来,还是明天一大早交上来?”面对这样的提问,学生如果是忘带作业本,他可以回答“今天放学”或“明天一大早”;如果是忘写了,他则可以回答“明天早上”,或者询问老师是否可以再宽限一天。无论是哪种回答,都解决了“学生补交作业”的这一问题。在学生进行选择时,他会产生选择权在自己手上的心理暗示,而不是被迫的,使得教师双方谈话更加有效。

(二)后解决态度问题——为什么不交作业

若学生缺交作业的次数不多,在学生答应了何时补交并且顺利交上来时,教师也不必咄咄逼人,追问当时不交作业的原因,给予学生一些犯错的空间。但若学生此类事件屡次发生,我们在运用完“选择题”后,也是需要追问其背后的原因。

帮助学生深究缺交作业背后的原因,我们也可以用选择题。比如:“作业没交是因为没有写还是没有带呢?”“没有带是因为书包不是自己收拾的还是自己收拾落了呢?”“没有写是因为放学顾着玩了还是作业记漏了呢?”一步步引导学生说缺交作业的原因,精准帮扶,有的放矢,给予学生科学指导。

“选择题”的沟通方式,适用于师生沟通的很多场景。用于学生的犯错事件和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如:下节课道歉还是现在道歉?放学后收拾还是一会儿课间马上收拾?放学邀请爸爸妈妈来一起解决还是一会儿我们私下就解决好……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选择中,无论选择什么时候解决,事情都是要解决的。在长期的沟通后,学生也能意识到这一点:有错误,早晚都是要解决的。当孩子选择了解决问题的时间,我们作为老师、家长,先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询问孩子他们需要何种帮助,切忌不要在孩子还未行动前,就投射出“你一定会失信”的心理暗示。

二、提供“缓冲带”,给予学生足够后退空间

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除了在学生犯错时给予指正教育,在遇到适合学生展现的机遇时,如何巧妙地鼓励学生抓住机遇、展示自我也十分考验教师的说话技术。学科教师有着各自学科的学生比赛、展演机会,班主任对于学校各项大小活动,更是有着全面的把控。我在班主任的日常班会中,时常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勇于抓住机会的人,部分成功体验较多的孩子,面对机遇更乐于展现,部分成功体验较少的孩子,则略显胆怯,害怕失败。这时候,班主任的个性化谈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可以后悔的余地——不勉强

当面对某个机遇,学生感到胆怯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认为自己实力不足、担心比赛结果不好、害怕自己无法坚持。这一切都是阻碍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心理因素,而面对以上心理负担,我们试想一下,正面鼓励法是否真正奏效。

就以学校演讲比赛为例,班主任老师选定了一位种子选手参赛,在客观上,该选手不存在能力不足的前提条件,若他表达出“自己实力不足”的主观印象,大多是他没有过此类成功体验,可能是从未参过赛也可能是曾经失败过。若教师此刻正面地鼓励他:“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的!”当一个人对自己不自信时,他人对自我的肯定在他的脑海中是呈“问号”体现的。我们不妨这样说:“学校马上有演讲比赛了,这一次老师也想派你参加,你看看是否有时间或者有兴趣。如果你不想参加的话也没关系,但是得早点告诉老师,因为这样老师才可以安排其他人。当然了,你是老师的第一首选,老师认为你是最适合参加这次比赛的,如果你不参加的话,老师希望和你一起商量谁最合适参与。”这样的询问,提供了学生有后路可退的思考空间,这个空间在心理学上成为“缓冲带”,在人际关系上则体现为“安全距离”,当一件事情缺乏变通的弹性,那么人们往往会不加以思索就拒绝,一旦弹性空间存在,则会更加深入地思考,甚至变得容易接受。

在学生得到“缓冲带”后,无非就是两种结果:参加或不参加,相较于一开始的后退、拒绝,多了一个成功的可能性。实践证明,有了第一次体验的学生,更勇于挑战第二回、第三回……在现实生活中,班干部的竞选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上一任语文课代表往往会继续竞选该岗位,担任过任务较轻的岗位学生,也会试着竞选更具有挑战性的岗位。

在此次对话中,给学生提供了几个缓冲带:第一,学生有多余的精力才参加;第二,学生可以拒绝此次活动;第三,倘若学生拒绝了,则需要和老师一起商量下一个最优人选。无论学生如何回答,在他的角度上,都不会因“拒绝”老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心理压力大大降低。

(二)降低尝试的成本——先试试

除了给提供了学生足够多的“缓冲带”,我们还可以试着降低尝试的成本,让学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迎接挑战。

还是以演讲比赛为例,在进行比赛前,教师或者学校总会安排赛前指导,给予学生科学的帮助。在与学生进行私下谈话时,我们可以这么说:“学校马上有演讲比赛了,今天下午有一个演讲比赛的指导培训,你去听听看。培训开到一半时,老师悄悄地去现场看看你,如果你觉得比赛太困难了,你就朝老师做个手势,如果你觉得很感兴趣,你就做一个“OK”的手势,那么老师就悄悄离开。”

当我们希望学生抓住某个机遇时,我们常常会把它形容得完美、诱人、机不可失,这样的话术可以用在集体教育当中,而个别谈话则不适用。当你和某位具体的学生交谈时,你已经看到了他的胆怯与紧张,还继续描述这个机会是多么难得,很容易就让他打退堂鼓。而不想让他打退堂鼓,可以试着先让他“一只脚踏进去”,真正让人们感到恐惧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缺乏经验,对事件的未知感到无法把控。教师先鼓励学生去试试,也就是先把“一只脚踏进去”,而且给予学生后续还可以把“那只脚抽出来”的弹性选项,学生则更加容易接受这个新的挑战。事实表明,当人们踏出尝试的第一步后,其他的事情就显得简单多了。

三、展开“具体想象”,提供学生清晰化路径

每个学期初,班主任都会带领学生制定本学期计划,在期末检验学期工作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完成得很好,有些孩子甚至30%都没有完成。为什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么大呢?这与学生的个体“执行力”差异有关系,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路径入手,带领学生进行“具体想象”,从而提高目标的达成率。

在想象时,越是关注细节,越是能够帮助行为落地。接下来将以几个学生具体目标为例,论述如何运用“具体想象”帮助学生行为落地。

每个学期开始,我都会在自己的班上展开“新学期目标”主题活动,以此推动学生实现更高的目标。学生在开学初制定“期末语文达到95分”的目标,乍看这个目标是非常大的,到底要怎样才能达成呢?这时候我们就要展开具体想象,从远及近,就从语文期末考试那张试卷开始想象。如果语文卷面要达95分,那么各小题的分数要如何分配?看拼音写词语、组词、拼音题是基础题,不免扣一两分,怎么做才可以控制在仅被扣一两分之内?学生答:“日常可以注重词语训练,关注拼音。”教师再追问:“好的,但是怎么才叫注重词语训练呢?”学生接着应:“可以练一下词语题,课后口头多组词。”教师继续问:“那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频率呢?”学生则会进一步进行个性化定制。

又如,学生希望提高写作水平,我们便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具体想象第一步:描绘出写作水平高的人具备哪些条件。学生认为写作水平高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习作在公开场合发表、单元习作多次评为范文、限时习作基本满分。那怎么样才能达到以上三个条件呢?首先,单元习作若得优秀,则需在遣词造句上有所钻研;其次,限时习作需得满分,则需提高习作速度;再者,习作想发表成功,则要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在商量出各细项的必备条件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能够达成以上小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多读范文、勤于修改、多多留心身边事物、积累素材等方法提高我们的习作水平。

每一种题型,我们都可以用步步追问、具体想象的方式,让学生将成长的路径清晰化,想到达成何种目标,将过程当中的子项目都清晰列出来。如果学生无法提出具体目标时,教师也可以提供“目标清单”,为部分学生提供选择。

结  语

以上所提的师生沟通技巧只是一部分,提高师生沟通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多试验多总结,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场景中,选取最优方案,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说得“精巧绝伦”,争取做到教师的“一句顶一万句”。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