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作为不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必须不断地加强课程的改革。音乐课不再是传统的技能的教学,而更加增强审美能力的教学,音乐是美的艺术,小学是音乐学习的入门阶段,只有不断的加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掌握,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进行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能全面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促进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真正的树立美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1 通过创造性提问开启研究性学习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实现教学目的前提。要将研究性学习活用于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在学生具有学习兴趣的条件下进行创造性问题的发掘及提出。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提升其创新发明能力,问题的提出往往比问题的解决要重要得多。因为依靠知识、实验及技能等就能解决问题,但发现并提出问题需要对思维进行变革,产生创造性想象。以课题“我和国歌”为例。国歌是每个孩子都会唱的歌曲,但每一个学生对国歌的感受及理解却并不相同。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建立想要研究的子课题。每一组学生想要研究的内容必然存在差异,所以学生想要研究的子课题也会不同,有的组可对“国歌背景”进行研究,有的组可对“歌曲的寓意及其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有的则可以对“国歌对国民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等等。针对一个主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学生必然会在没有思想束缚的情况下提出多方面的问题,因为收集资料及处理问题方式存在差异,最终的研究成果也将会呈现出特色各异、百花齐放的现象。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同时感受及理解别组的研究成果,使其对课题研究增加了解,深入掌握课题的艺术特质及含义。
2 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及感受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习结果进行量化评价,但研究性学习教学更加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关注。教师必须将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学习的方法及知识的掌握等方面视作教学重点,并运用感性教学提升学生情感感受及价值感受能力,使其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仍然以课题“我和国歌”为例。该课题中的实践内容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研究资料,在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从身心上对国歌具有开放式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多元化特质的认识及接纳。小学生多数乐于交往,心态宽松,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及创造欲望,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其的关注与引导,能够使得其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
3 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延伸
音乐课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目标问题的研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并提出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同时对其进行研究,以达到拓展教学及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要摒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欣赏并享受音乐的兴趣及能力,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乐观积极地成长。以《光明行》欣赏为例,教师提出课题性问题———是什么音乐元素使得第四主体进一步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之后,引导学生对旋律的大跳、音乐的快缓及连续附点的运用等因素对音乐情绪的影响进行了解,在学生基本掌握知识之后,再次提出新的问题———你们能够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创建出音乐场景吗?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进行深入研究,使得学生的创新及探索精神进一步提升。例如学习《春天来了》一课,我根据歌曲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多幅春天的美景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唱感知歌曲表现的春天美景。在激发学生灵感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进行诗歌创作,个性化地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对春天美的感受。再比如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时,可以从学生童心、童趣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渐进式”创编歌词,在不改变歌词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个别词汇的创编,如把妈妈改成老师、爸爸、奶奶等,这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音乐和旋律把灵魂引向奥妙。”音乐是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不能再重理轻文、重技轻艺,而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体验音乐的美,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让学生不仅能在音乐的殿堂中拥有怡人的韵律感,学会用心弦感受平凡的美,同时在难以比拟的音乐内涵中自觉地发现和追求美。
4 发挥音乐作品的美感教育功能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音乐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最初意识源于儿歌,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需求,这是小学生音乐智能开发的心理依据和客观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努力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加强音乐知识辅导和训练,鼓励小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提高表现力,加强音乐欣赏训练,提高音乐实践运用能力,积极探索小学生学习音乐和提高音乐水平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辅导,加强美感训练,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逐步树立爱憎分明的心理素质。在大量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美感教育效果和客观认知能力。在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小学生学习音乐营造良好的环境,强化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科学引导孩子们通过欣赏优秀音乐作品,在逐步理解事物发展运行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最好是在兴趣的支配下,潜意识地通过大量欣赏活动和能力学习,进一步认知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听到的、看到的和接触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逐步记录下来,经过与生活周围的事物和大自然反复而密切地接触,有效获得生活周围的一些美感知识,就有了要表达的欲望,这是唱歌的冲动,用音乐作品为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帮助,对小学生有效实施美感教育,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新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带动了音乐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研究性教学模式由此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当代音乐教育事业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孩子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能力的基础,目的在于使其建立正确、正面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应活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构建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创新思考、重点感受的同时,还要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教师要耐心、热心地为孩子引导正确的成长方向,使得孩子在优质的教育服务及关怀下健康成长,全面推动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