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化名)男,5岁半,大班,从小班入园后就表现出一些多动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行为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日趋严重。后来建议其父母带去专业医院检查,确诊为多动症,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本文结合班级孩子小宝的实际案例,尝试用一些恰当有效的干预对策,从而对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进行更好的干预和辅导。
一、小宝的行为特征
(一)不受控制的行为习惯
刚入园的小班时候,小宝性格非常暴躁,没有常规意识,经常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多动行为。如班级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大部分幼儿都能坐好认真倾听,他却从不肯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经常就趁老师不注意溜出教室在园内走来走去,一会儿碰碰这里,一会儿摸摸那里。由于特别好动,小动作很多,小宝的专注力不好,也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中, 对其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
(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危险意识
小宝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喜欢在路上捡各种自己搞不明白的的树枝、小石头、沙子甚至狗狗的便便等等,还喜欢搭建乐高玩具,这些行为对儿童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但同时因为他好奇心很强又缺乏危险意识,总是做出一些很大安全隐患的行为,例如:经常登高乱跑,摔伤身体。在小班曾经误吞班级主题墙上固定用的工字钉,在楼上扔东西,几次砸到幼儿园的师生;中班教室搬上二楼后一学期内两次差点从高空坠落;中班下学期在家中玩火机将阳台点着险些酿成火灾等等,让我们老师和其父母对于他的人身安全十分的担心和恐惧。
(三)故意打扰别人寻求关注的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都希望能受到同伴、老师、父母的关注和表扬。大部分孩子会用比较积极的行为。如通过帮助、关心同伴、好好学习、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行为来达成愿望,但是小宝就做出了一些消极的行为:例如他常常会在集体活动时不停发出声音、吐口水,与小伙伴发生争执。一般我们老师发现后就会及时制止并跟他举例说一下这些行为的不好影响,但过不了一会儿,他还是继续做他的。当老师对他经常性出现的这些行为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时,他常常表现得并不在意,甚至有时候被批评完后还咯咯直乐,认为自己很厉害,引起了大家关注。
二、幼儿园教育生活中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干预对策
(一)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学校是儿童接受学习及教育的主要发起者及组织者,同时也是矫正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部门,教师可以将行为管理同心理教育两者进行结合,对儿童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进行干预教育。在行为管理方面,我如果发现小宝具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就会通过走动或者轻拍他身体的方式提醒他要集中注意力,如果小宝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行为有了进步,我就会及时对其进行略微夸张的鼓励或表扬,同时借助简单的传输教学活动对他的注意力进行培养及矫正;在心理教育方面,我严格遵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鼓励及表扬小宝的方式,对他进行激励,促进他自信心及自觉性的提升,如果小宝不受控的小动作变多时,还会把他安排在我的附近坐好,使他能尽量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同时我也尝试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他对世界的兴趣,支持他的探索欲望,每天户外给予他充分的游戏时间及活动空间。
(二)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学习环境
具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很容易被外界而影响,导致他们对注意力不好,因此,想要帮助小宝提高他的专注力,就必须对其学习的环境进行改善,所以在每次组织活动时,我会对于学习内容无关的一些物品进行及时的整理清除,并将他的座位安排到离我比较近环境比较安静的地方,同时,不间断的对其做出一些相对简单的自理能力及学习方面的任务要求,例如回答问题、表演节目、自己穿脱鞋袜衣服、帮助我们取拿东西等等,使其具有行动的机会,鼓励其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营造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增加他主动与小伙伴交流的机会,改善他的人际关系,对其口语表达能力及构音障碍进行缓解。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小宝慢慢开始愿意与班级其他孩子进行交流了,动手捣乱的行为也开始减少。
(三)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辅以一定的游戏活动
我还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结合一定的游戏活动,使小宝可以在学习中缓解矫正自身存在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情况,比如近期通过带着他做一些找扑克、火车往哪开以及叠叠乐、沙漏计时做任务等教学活动,对于其注意力进行引导,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被教学游戏吸引的同时,还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自小宝确诊后到现在,经过老师耐心不间断的尝试和干预教育后,小宝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一个正常儿童的标准。但是在个人注意力、班级常规、行为习惯以及和班级小伙伴的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小伙伴也开始愿意和他做朋友了,其父母反映他的自控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大班后面的时间,我还会持续对小宝进行观察和干预教育,期望看到他更明显的进步,期待他早日克服注意力多动障碍。
我们教师应该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看待和关爱多动障碍的的儿童,当他们的多动行为发生时,不能总是批评和嘲讽。要比较客观地评价孩儿童的优点和缺点,让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真的是像妈妈一样的存在,会信任他、关心他,蕴藏在他幼小心灵内心的积极因素也会随之被激发出来,从而使不妥当的行为慢慢消退,真正达到教育、矫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