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班本化课程逐渐成为教育主流,在构建班本化课程中,教师从改变观念到课程创新的转变,从引领者退居到幼儿身后,实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激发幼儿去想、去做,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成长。
【关键词】班本化课程;构建;儿童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深化中,新课程确立了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的潜能开发与个性化教育,为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创造条件。班本课程是建立在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以本班幼儿为中心的课程。那么在构建过程中,如何做到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呢?
一、教师自身的转变
(一)观念的转变
在过去的20多年课程实施中,从南师《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到《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教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忽略了幼儿本身的需求。同时教师也缺乏对新课程的思考,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是教师教给什么就学习什么。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白构建班本课程的重要性与时代性,通过了解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对话、互动了解幼儿的困惑、兴趣点等,由此找到适合本班幼儿的班本课程的切入点,进而开展具有本班特色的课程活动。
(二)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活动中应以幼儿为主,多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例如:在材料、游戏中由幼儿自主决定,教师少一些干预,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幼儿展现多一些。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些教师会第一时间冲上去帮忙解决,但这并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应尽量以引导为主,而不是直接代替幼儿完成解决,这也是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三)心态的调整
创新是一切事物出现的前提。皮亚杰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可以创造新事物的人,而非重复上一辈已经做过的事。作为教育者,更不应固步自封,要调整好心态,开放眼界,不断地学习,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在教学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参与到课程构建中。
(四)加强观察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周围事物。”在我看来,这个观察周围事物包含了观察幼儿的世界,发现幼儿的生活,对幼儿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观察,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指出:“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这些兴趣必须作为儿童已经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加以观察,它们预示着儿童即将进入的那个阶段。”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及周围事物的观察,提升教育敏锐力,通过幼儿的表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发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重要的学习动力。在班本化课程构建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小看幼儿的每一个发现,要善于从幼儿的发现中发掘教育的契机。拿我们班的班本课程举例:我们在小班第一学期开展“我上幼儿园”主题活动时,因为午后的一次偶然发现:门上落了一片“叶子”,“这是什么?是叶子吗?”“为什么会有一片叶子在门上?”“为什么它不掉下来?”一个发现,一连串的问题,大大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大家都在猜这是什么?我们通过猜想讨论、网络查询得知这是一只枯叶蝶,这个发现让幼儿无比兴奋。蝴蝶常常见,枯叶蝶却是头一次遇见,于是幼儿关于枯叶蝶的无数疑问涌了出来。“枯叶蝶为什么是这个颜色?”“枯叶蝶吃什么?”“它在这里做什么?为什么它一动不动?”这就是幼儿的兴趣点,如果老师没有观察到幼儿的关注点,没有重视幼儿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我们将错失一个无比珍贵、难得的教育契机,同时可能会大大打击幼儿的积极性,使其将来的学习积极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三、追随幼儿的兴趣做出调整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不会只维持在一个点上,他们的兴趣点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调整,做出相应的引导。如:我们开展了两天与枯叶蝶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解决了关于枯叶蝶的一些疑惑。本以为活动会随着枯叶蝶的消失而告一段落,但是生活却处处给人带来惊喜,枯叶蝶飞走了,却留下了两排漂亮的卵,这个发现,继续点燃了幼儿的兴趣。“枯叶蝶宝宝什么时候会长大?”“它们长大会变蝴蝶吗?”幼儿的兴趣点从枯叶蝶的外形特征转移到了它的生长过程。于是老师追随他们的兴趣,通过《昆虫总动员》视频,帮助幼儿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观看完视频后,孩子又有了新的疑问:“毛毛虫除了吃叶子、苹果,还吃什么呢?”“它是怎么爬的?”于是我们进行了《好饿的毛毛虫》绘本分享,同时还开展了“我给枯叶蝶宝宝画衣服”“假如我是毛毛虫”“毛毛虫的一天”“百变毛毛虫”“蝴蝶飞飞”……这些活动有的是幼儿自己想出来的,有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问题创设出来的,每次都是幼儿提出了新的疑问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去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班本课程构建中,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帮助、支持幼儿,关注幼儿的兴趣、想法、需求和问题,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为幼儿创造探索、学习的机会,打开他们的思路,引导幼儿勇于尝试,敢于表达,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经历与体验,把整个课程一步一步推动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探索发现新知,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姚健.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实践:班本化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