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育改革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非线性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形式符合21世纪教育的需求,改变了以往的教师主导地位,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利用众生之力解决学生的困惑,改变了课堂齐步走的模式,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让先知带动后知。“非线性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形式依赖于小组合作形式,有固定的模式、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课堂顺利开展的基础。
[关键词]非线性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组织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育改革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非线性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日益被老师们所认识与认可,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改变传统课堂进行过程中较为注重理解掌握、死记硬背或者机器训练的现状,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
21世纪是个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出现极大变革了人类学习与认识世界的方法。有的学生在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前,可能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有的学生甚至通过其他方式掌握了,当然还是会有学生没有任何的知识储备。在这种背景下,传统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不利于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的不同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非线性教学”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非线性教学”开放内容和学生的预习时间,允许学生进行适当预习活动,以学生预习新课后获得的知识和困惑为每节课的教育起点,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立体的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我们传统的教学大体上可以称之为线性教学。“非线性教学”是与线性教学相对的概念。“非线性教学”指的是不一定按照教材的结构顺序,而是遵循人类认识事物先认识整体(模糊)、再局部探索、最后回到整体认识(清晰)的规律,从探知学习者真正的教学起点出发,以学习者的感知困难点、新课的重要核心知识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针对每个学生所熟悉的知识点尽量少讲或不讲,针对学生理解较不深刻的内容精讲,对于学生的学习难点要留时间给学生讲。重视学生的生成,提倡课堂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利用生生、师生之间多层次的合作交流互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研究非线性课堂组织形式的意义
教学组织模式的运作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作用。教学思想的渗透、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实现,最终都要依托教学组织模式。研究“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模式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谋出路。“非线性教学”课堂的组织形式从理论上来说具有提高课堂效率的依据。目前需要结合实践效果去评定“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模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多大。
根据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记忆不高于5%。第二种学习方式——“阅读”,两周之后能记忆保留10%。第三种学习方式——利用“声音、图片”的学习方式,两周之后能记忆保留达到20%。第四种学习方式——“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两周之后记忆可以达到30%。第五种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学习方式——“学做”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非线性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形式倡导以学生的实际基础作为学习起点,开展跳跃式的教学,非常适合组织开展第五、第六、第七种学习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把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去小组交流、思考、实际演练以及以先知带动后知,从而从学法上解决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的课堂结构
“非线性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有四个步骤,即预习导航——导学反馈——归纳积累——布置作业。“非线性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导航也是一种学习前置,通过引导学生预习,检验学生的预习结果,并关注课程核心问题,为新课程的教学组织提供真实的基础分析数据,为新知的学习引导和铺垫;导学反馈也是关注核心问题,以分组协作学习的方法研习新知,并给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组织合作,利用生生互动和与教师交流进行导学,通过练习或小测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归纳积累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归纳出本课中的新知识、技能、经验和注意事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布置作业这一环节包括对新课知识的巩固和下一节新课的预习。与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不同的是,“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是以学生的基础为学习起点,以小组合作的模式作为主要的课堂组织模式,将课堂学习内容前置,让学生先独立消化,对于学生能掌握的内容选择少讲或者不讲,对于学生表象掌握、没有深层理解的内容利用教师导学、生生交流和师生互动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整个课堂的组织模式都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和疑问进行课堂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知识盲区和误区,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让学生课堂生成的精彩代替教师讲授的精彩,让优生在课堂中有展示的机会,让后进生在课堂中得到同伴的帮助,把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
四、“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模式的优势
“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的优势在于把时间和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从传统课堂中被牵着鼻子走的角色转变成走在教师的前面学习的引领者。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是教师让位给学生,是教师让“利”给学生,是教育改革中教师作用的改变最明显的体现。传统的授课形式,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帜,在课堂中满堂灌,为达成知识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操碎了心。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获取与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息息相关。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敢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课堂,又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生生之间小组合作解决困惑。“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把课堂时间留给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探究有方向、思维有焦点,集众生之力、优生之力解决课堂的真问题。
五、“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的运作条件
“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的运作与传统课堂组织形式有很大的区别。要开展好“非线性教学”,小组合作能否成功开展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做好异质分组,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力量,并且在课堂中动员和训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学习中要引入竞争机制,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能良好运行;要开展好“非线性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开展非线性课堂非常重要的基础。“非线性教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主独立完成,课中小组合作独立自主参与,课后作业独立自我完成;要开展好“非线性教学”需要建立小组合作的评价机制。“非线性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形式不是单一的评价学生,在评价学生课堂表现方面是多元化的,注重学生小组内的作用,组与组间的合作评价,既重视个人组内表现,又看中个人在组内的领导作用,同时还注重组间互通有无时的积极发言。
参考文献
[1]张丽雪.邓国强,数学教师的教与研[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9.
[2]潘巧明.构建非线性教学模式 实现数学教学个性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0(2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