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细节”,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在初中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模式的可视化教学,来降低学习者认知成本与学习负担,达到提升作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可视化;作文教学
笔者有过这样一次作文教学的经历,同样一节作文课,几乎同样的教学设计,同一个老师教,却因为有或无运用思维导图指导教学,而产生了天差地别的效果。
我清晰的记得那一节前后效果迥异的作文课,课题是七下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抓住细节》。
第一回:我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的第一步,首先是通过两个例句对比,引导学生判断哪一句描写效果更好?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效果更好的例句在内容描写方面的特点?从而引出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以《老王》《台阶》两课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鉴赏细节描写的作用。最后学以致用,写作实践:“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张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照片里蕴藏着的美好的故事,叙述条理清楚,联系照片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的小组交流中侃侃而谈,眉飞色舞。我自以为效果不错,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即席写作。约15分钟,我发现有学生在东张西望,有学生在咬笔头。走下讲台一看,有学生只草草写了个开头,交待时间、地点,写上两三句表明这个人物的初步形象就结束;有学生能够有外貌的描写,却非常粗糙;还有学生能发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但以叙述为主,细节更是寥寥无几。
事后我才明白:“老师指引的时候是清楚,但学生转眼间不知道要写什么?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但个人一写,满脑是乱的,不知该写什么?”我懵了,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后来,我接触到思维导图,了解到可视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观摩相关的课堂教学、专业论著和聆听了专家的指导,才茅塞顿开,发现症结——缺少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思维指导。我下决心:重新把这节课再上一次。
第二回上课,我给学生做好思维导图知识培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把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可“视化”。
当我说重上《抓住细节》写作课时,学生们轰动起来,“不是吧,又是作文课?”,“老师,你搞什么鬼,又想批我们啊?”,“老师,我们作文都是这个样子啦,学不学,练不练都一样滴。”
我满怀内疚地跟学生做好解释,声称发现你们就是藏在岩石里面的翡翠,一直以来,只不过是老师没有找到发掘翡翠的工具,现在老师找到啦,就是运用思维导图来作为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满怀好奇的进入这节“新”作文课。
教学环节设计上的第一步,对比句子——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八大思维图中的“括号图”,分别从第二个句子中运用到的时间、遣词、修辞、景物等细节描写上呈现出这个句子的好,好在哪里?
同样在教学环节设计第二步,呈现《老王》《台阶》两课书上典型的细节描写语句来欣赏典型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作用,学生绘制“双气泡图”把两句话一起对比学习。
组织第三个教学环节时,在学生讨论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绘制“树形图”分类,就每一类进行一句细节描写。此后引导学生整理,学生眼前呈现出来的是一幅清晰、直观、形象、简明的思维导图,以此整理成文。
这次作文课,学生从绘制思维导图到完成作文,只用35分钟就写出600字,细节描写完全达标。平时连200字也写不出的学生,竟然也能够写到450字左右,表述也顺畅。可喜的是,,学生不仅在文字表达上进步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写作的热情明显提升。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
一、以思维导图促进思维可视化,助力学生将信息可视化和情感可视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两点一线”生活,导致他们阅历有限,缺乏对周围的自然美景、人文趣事、热点问题、社会现象、风俗习惯等的深入关注和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指示明确、任务清晰地引导。在写作之前,先指导学生明确观察、体验、思考的目的是什么?告诉学生如何去听、看、读,如何去收集,以输入促输出。然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把模糊的概念信息和抽象的情感印象可视化,学生就容易明白和接受,兴趣便油然而生。
二、以思维导图促进思维过程的梳理,助力素材积累与选择的思维可视化
平日交谈或课堂讨论环节,我们发现,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差,经常有家长说,“我这孩子,辩驳起来,歪理一套套的”。深入分析发现,学生不缺素材积累,缺的是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整理。日常口语表达,不需注重逻辑也能表情达意,但是书面写作要求更高,要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谋篇布局,因此学生就束手无策。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通过线性符号(语音或字形)序列来将思维内容可视化,梳理出学生储藏在脑海中的各种素材,按事物之间的关联进行整理排列,再因应需求,进行取舍。
三、运用思维导图整理作文表达要点,促作文构思达到结构的可视化、技巧的可视化
例如,作文训练写某人,我们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罗列出与之相关的年龄、职业、性格、爱好、口头禅、优缺点、发生的事、感想、修辞、景物等,依据表达的重点,先后排列、详略取舍,把写作的重点直观可视化地呈现,学生就能快速完成写作。
参考文献:
[1]赵国庆.思维工具综合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