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人文性学科,应发挥好自身的基础性作用,保障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皆可以得到健全的发展。客观而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益且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学生各方面意识、思维刚刚启蒙的低年级阶段,教师应主动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升华,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色功能,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这对于学生的学科能力、人文涵养等感性素养有着不可比拟的促进作用,在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考虑到语文课堂是小学阶段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实践应用自然不可小觑,对此,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优化细化,从小开始,培养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和能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与现状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渗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投入度,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放大学生的格局。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渗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文学经典积累和储备,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更好地理解文学经典[1]。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渗透可以促进德育的实施,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显著特点,其渗透可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引导学生健全自身人格,进而促进学生智力与道德的协同发展。
在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渗透的情况并不乐观。第一,部分教师因未能认识到其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对此重视程度不足;第二,受身心发展特点影响,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渗透的作用是比较慢的,导致教师一再失去信心、耐心和参考依据。第三,部分教师本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储备较少,无法在教育教学中达到有效实践渗透。对此,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渗透对学生语文能力、文化涵养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加大对其关注程度,并主动做出教育教学上的改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
(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借其功能优势,将其当作文化渗透的绝佳窗口。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诗词诵读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累。诵读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低年级小学生身上非常适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的记忆[2]。教师可以依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课外读物,如经典著作、诗词汇总等,以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如《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浅显易读的经典著作等。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学生从诗词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文化感悟,教师可以结合内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以此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例如,在《登鹳雀楼》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含义,在导入环节,教师描述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时,语言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即鹳雀楼为我国四大名楼之一,由于经常有鹳雀在此栖息、驻足而得名,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外观结构、远景特点一一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诵读诗词,能更好地领会“站得高,望得远”的哲学道理。
(二)在课文讲解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教材作为由教育部统一印发、使用的教材,其在编排过程中就纳入了大量的名家著作,其中很多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作品。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这一先决条件,自觉改进教育观念,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以此为依据,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达到深度研读,积极发掘其中的文化元素与育人元素,找准教育融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科学延伸课堂教学资源[3]。比如,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采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俚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充分发挥图片视频、游戏比赛等多元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更加贴合的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传统节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即“我说你猜”,由教师选择关键词说出来,让学生来猜相关的节日,如教师说:“守岁,拜年,压岁钱。”学生猜:“春节!”;教师说:“赏月,团圆,吃月饼。”学生猜:“中秋节”,等等,以此类推,让学生在熟悉的元素中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指代的内容达到更加清晰的把握。游戏后教师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巩固和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在不同节日、丰富多彩的习俗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舞台剧、小讲堂等形式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文讲解中的渗透途径,以此让学生轻松、惬意中近距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有效的寓教于乐。
(三)在拓展延伸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知识传授,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在拓展延伸中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4]。客观而言,活泼好动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天性,教师注意关照迎合此特点,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参与程度。
例如,在端午节前夕,为了引导学生对端午节进行更加主动、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为学生展示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信息,包括其别名、来源、风俗习惯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围绕端午节这个主题,组织带领学生制作手绘报、开展书法比赛等。此外,在传统节日中引导和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也是一种较好的拓展活动,如读中秋节的《古朗月行》、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节的《清明》、春节的《元日》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良好品质。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室、走廊、板报等宣传场所,张贴悬挂展示一些古人的名言警句,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与促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教师应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遵循言传身教、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积极发掘学科教学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小学生可以确切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兰宏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J].山西教育(教学),2022(12):9-10.
[2]张芸.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2(34):40-42.
[3]吴聪娣.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文汇,2022(11):42-44.
[4]谷亚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新课程,2022(4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