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的传统文化正可谓是源远流长,幼儿若能够从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接收,就能够逐步地升华幼儿的思想,为幼儿得到更好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本文从“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幼师在对幼儿展开教育时如何结合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促使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关键词】幼儿为本;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华夏儿女应该要继承文化遗产。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这一阶段幼儿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对此,幼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因此,幼师就应该更加地关注于幼儿的实际情况,诸如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接受能力,从而对与幼儿年纪相符的传统文化进行选取,促使幼儿都能够接收到更好的教育。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由于年纪教小的缘故,导致幼儿普遍有着较差的自我约束能力,幼儿并不是在固定的地点以及时间当中展开学习,幼儿在学校当中的主要学习途径便是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当中,基于此,幼师就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学习规律,从而在生活当中的各个环节当中渗透具有启发性的传统文化,促使幼儿的思想能够得到洗礼,使得幼儿的心灵得以净化,以便于道德文明的种子能够深入到每个幼儿的内心。
例如,在实际生活当中,幼师发现大多幼儿都很挑食,并且还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发生,打到饭盒里的菜,幼儿没吃几口就将其倒掉了,这令人感到十分的惋惜。为了使得幼儿这一现状顺利得以改善,此时,每当幼儿在吃饭时,幼师就可以对古诗“锄禾”展开朗读,朗读过后,幼儿还是不清楚本首古诗讲了什么,此时,幼师就应该注重将本首古诗的含义为幼儿进行讲述,文本主要是对烈日炎炎的夏日,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场景展开的描绘,以便于幼儿能够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惯。此时的幼儿便会吃干净碗里的剩饭,并且幼儿还会主动地将掉到地上的米粒捡起来。从而幼儿每次在吃饭之前,幼师都会带领幼儿对“锄禾”进行朗读。不仅如此,幼师还能够对一些励志的典故为幼儿展开讲述,诸如“陆游诫子”“孔融让梨”“好让不争”“闻鸡起舞”“孟母择邻”“部位五斗米折腰”,幼师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传统文化,这样能够使得幼儿的情操逐步得到陶冶,进一步地使得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顺利得以增强。
二、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的绚烂篇章,其中对乡魂乡怨、乡土风情、乡愁乡风百姓的审美追求进行了融合,有极为丰富的内容,与民风民俗有关联的活动,能够将传统文化的底蕴彰显出来。然而大多民风民俗密切联系着我国的传统节日,诸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每个节日的过节风俗又是大不相同的。但如今的大多家庭越来越不重视这些节日,导致幼儿会对传统节日有着陌生的感觉。此时,幼师可以带领幼儿对互动式的教育活动进行开展,促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得以调动,以便于使得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步得到加深,进一步地使得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感悟。
例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幼师就可以邀请幼儿的家长来到校园当中展开亲子活动,家长可以教给孩子包粽子的技巧,并将端午节的由来、发展告知与幼儿,与此同时,幼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共同对张表的“和端午”、边贡的“午日观竞渡”、文天祥的“端午即事”展开诵读,促使幼儿能够对古诗的音律美、意境美有更为深刻地感受,幼儿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当中,并且对不同节日的乐趣展开体会。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使得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更为真切地感受,又能够使得幼儿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程度逐步得到加深,促使幼儿的爱国情操顺利得以培养。
三、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大多传统文化都是以玩具的形式进行的体现,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玩具种类,制作材料也是极为庞杂,幼师在提供材料的过程当中,幼师应该注重将玩具与材料进行一体化,促使学习与游戏结合的形式有效得以实现。
例如,节令玩具:中秋节的兔儿爷、端午节的布老虎、春节的烟花爆竹、清明节的风筝,这些玩具与民俗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对节日的民俗内容进行了很好地体现。通过这些节令玩具,既能够使得幼儿对一些民俗节日有初步的了解,还能够使得幼儿的智力逐步得到开发。因此,幼师在对活动进行组织时,幼师应该注重渗透到课堂当中一些民间游戏,诸如可以与幼儿展开语言游戏,绕口令就是一种很好的游戏形式,幼师还能够带领幼儿展开体育游戏,诸如与幼儿之间展开打纸炮、丢手帕的游戏,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得幼儿对于传统游戏的乐趣有更为切实的体会,促使幼儿能够在玩中获取到更多的快乐,在快乐当中又能够展开更好的学习。
总而言之,幼师应该担任起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职责,促使幼儿能够接收到传统文化的洗礼,以便于幼儿从小就能够有高尚道德品质地树立,从而幼儿便会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那么幼儿在实际生活当中才会更好的与人为善,尊老爱幼、与同伴之间团结互助。
参考文献:
[1]陶金玲.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幼儿为本”[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4):5-6.
[2]董向前.幼儿园管理如何实现“以人为本”[J].山西教育(教学),2020(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