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优秀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万方网论文查重

优秀学生,在校表现品行兼优,学习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得意弟子,同学们羡慕的对象,是家长的骄傲。他们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学习能力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而优秀的背后,家长和老师容易对孩子心理问题及需求缺乏关注。

一、案例背景

场景一

英语课堂上,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练习背诵课文。孩子们准备好就可以举手,等待老师点名到老师身边逐个背。第一轮,四个大组,老师每组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共四位同学,每一位同学都顺利背完了。第二轮,老师再点了四位同学的名字,其中一位同学在背书的时候,突然有同学大喊:“老师,陈*珺哭了。”顿时,全班安静下来,目光投向这位同学,老师抬头望过去,看见一个满脸泪水,鼻子通红,眼睛红肿的陈同学,老师问:“怎么啦?为什么哭了?”陈同学用力抽泣,根本回答不上来。这时,旁边的一位同学大喊:“老师,因为你没叫她的名字!”顿时老师心里噔了一下,马上就说:“你先别哭了,下一轮老师或许轮到你了,耐心等待。”她点了点头,一分钟后止住了哭泣。下一轮老师点了她的名字,她所背的句子明显没有平时流利,并且有些紧张,老师在她的书本上写了A。她回到座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陈同学平时文静有礼貌,品学兼优,语数英各科成绩都在班级名列前茅,是各科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也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仅仅因为老师没及时点名背书,她就一反常态,伤心泪崩呢?

下课后,笔者决定找陈同学到办公室谈心。笔者问她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她低下了头,沉默不语。以下是笔者和陈同学的对话:

老师:“真的是因为像同学们说的,我没点你名字而哭的吗?”

陈同学点点头,说:“是的。”

老师:“为什么不点你名字就大哭呢?”

陈同学:“因为我每次背书都是全班最快的前几个,我怕你再不叫我名字,我的排名就很后了。”(笔者的常规要求是,孩子背完书会在等级旁边写个数字,表示该生是全班第几个背这一课的,如A①,表示背书优秀而且是全班第一个背完。)

老师:“原来如此,你不要太紧张。首先老师其实是看到你从一开始就举手了,可这次你们组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也举手了。平时老师都把机会先给你了,这次老师想先给那些同学。他们平时动作很慢,总是得不到表扬,老师想给他们机会趁此表扬他们。你觉得可以理解老师的做法吗?”

陈同学:“嗯。”

老师:“你平时也经常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记背单词,教他们读背书,这次就当是帮助他们吧。”

陈同学:“明白。”

老师:“那我们下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陈同学:“我会争取提前找老师背。”

老师:“计划不错。那你可以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吗?比如教他们读准单词、句子,教他们背书的方法等等。”

陈同学:“可以。”

老师:“你能理解老师帮助同学,很感谢你。”

陈同学:“我明白了。”

此后,在课堂上点名背书,陈同学还是安静地坐在位置上举手,耐心等待。如果老师暂时没点到名字,她就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或者自己安静地做练习,等待老师的点名。有一次在她教同学读书的时候,笔者让全班安静下来,趁机表扬:“陈同学,不但自己会背了,而且热情地帮助其他同学,感谢和表扬她!”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回应了笔者的说法。

场景二

早锻时间,同学们在教室里做室内操。有三位男同学坐在位置上不动,两位男同学是平时比较调皮好动的,另外一位就是大队委、数学科代表。经过两次提醒,两位调皮的同学活动起来,而大队委还没站起来做操,老师再次提醒:“李同学,请站起来做操。”他看着老师,不回答也不行动。老师走到他身边,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摇了摇头,一动不动。老师和这位同学走出教室外聊天。

老师:“是不是不舒服?”

李同学:“不是。”

老师:“那是怎么了?”

李同学默不作声。

老师:“平时你的表现让老师很放心。你是大队委,在班里起带头的作用,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有什么事都可以和老师沟通的。说出来老师才能帮你。”

李同学还是默不作声。

老师:“那等你想说的时候再和老师沟通吧。老师等你。随时都可以找我。”

李同学点点头,还是没出声,走回座位,和同学们一起做操。

晚上和这位同学的家长沟通,把情况反映给家长,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家长回复,孩子暂时不肯说,可能需要点时间引导。第三天,家长发了信息说,她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聊天,孩子才肯说,他当时就是不想做操,老师点名提醒没做的同学,也点了他的名字,感觉自己很没面子,所以干脆就不想做了。

二、反思归因

陈同学由于没及时点名就崩溃大哭,李同学多次点名提醒就有情绪。陈同学和李同学这类优生为什么心理这么脆弱呢?就笔者召集了任教三个班的一些优生分别进行了聊天式谈话,通过聊天了解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谈话小结:

1.成绩优秀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时很脆弱。这些孩子在家长和老师赞许的目光下成长,他们被成功的光环所笼罩,学习的成功感满满,很少有挫败感。

2.部分优生成绩的背后往往是家长压力的作用。有的学生告诉笔者,父母规定了每科要达到的分数线,比如说三科都要考到99分及以上,否则就要取消在家玩耍等权利,用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

3.有的优生有“强者优势”的心理,他们的品行纪律和学习成绩都是班上的佼佼者,好胜心过强。当出现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他们偏向选择心目中的“好”同学作为队员,甚至有时不愿意帮助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同学。

4.优生之间存在着分数或者竞争心理,输不起。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考不到第一名或成绩退步了而感到焦虑。对于他们而言,成绩是学习的全部,决不允许自己出现错题,如果没取得满意的成绩,他们的情绪会出现大的波动,会“想不开,想不通”。

三、措施对策

在知觉他人时,人们往往根据少量的信息将人分为好或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为某人“坏”,就被一种坏的光环笼罩住,认为这个人所有的品质都很坏。这种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就倾向于据此推论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的现象,就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其实很多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心理效应的影响,产生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刘儒德,2012)。

1.案例中的优秀生,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聪明、自觉、自律,各方面都能全面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方面的需求和成长问题。老师应多关注优等生的心理抗压问题。相对而言,调皮的学生由于经常挨批,对批评的接受能力更强,但优生生活在表扬和赞赏中,很少碰到困难和挫折。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教师把更多的心血倾注在帮助学困生学习或者处理违反纪律等的问题上,可优生的出色表现往往掩盖了内在的心理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可不定期召集优生开小会,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学生在校表现及学习成绩的小结以及师生、生生间的聊天,达到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引导这类学生用客观平等自然的心态对待问题。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家长永远是想给孩子最好的,表达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在家长的严格监管下,学生的成绩虽然有成效,但容易使学生产生强迫症。有一学生反应,在上完新课的第一天晚上,她就在家读了一次课文,然后试图把课文背下来,可就是背不出来,于是她很伤心地大哭起来。过后,对自己的反应她自己也不理解,她说,父母要求她要学得快,她就是想逼自己要一次背下来,但同时对于来自父母的压力感到很无奈。心理暗示强迫自己要在高强度下完成一个任务,这是学生心里的一种自我挑战的表现,可是掌控不好就会过犹不及。老师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和家长沟通,建议家长适当调节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调整学习和心理状态。

3.在老师的指引下,引导优生愿意帮助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帮助同学学习,满足了他们自信心的同时,助人为乐的成功感油然而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要教育优秀生热爱集体,热心帮助同学,鼓励他们把科学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也达到让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给机会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勤奋进取,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

教育无小事。为防止晕轮效应带来的影响,老师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释放生活和学习上的不良情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成功感突出,自信心优越,但抗压能力可能会相对较弱,老师和家长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适当引导,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除了关注成绩,还要关注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