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课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具有规范性、开放性,在进行活动时,需要进行规划设计,运用相关策略实施活动,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总结、深化,使得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有所提升。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儒林外史》专题探究课为例,以项目化学习为支架,引入项目化学习的思路,带领学生研读文本,提升其思维能力。

[关键词]名著阅读;专题探究课;项目化学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每册教材中安排了两部“名著阅读”和四部“自主阅读”书目,每次导读都有名著介绍、阅读方法指导、精彩章节、专题探讨等内容,以强调和彰显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增强教学中的可操作性。[1]此外,统编教材的导读中出现了一个新板块:专题探究。要求学生在完成专题探究后,写一篇小论文,这一变化体现出部编教材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

一、名著阅读专题探究现状

在名著阅读教学领域,出于功利性的应试考虑,教师们常选择在读完某本名著时直接告知其考试重点,背诵记忆,还有的利用教辅书编辑好的背诵资料,考前让学生进行知识记忆,这和课标要求是相悖的。

通过调查问卷,笔者了解到我校,乃至我县,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的名著阅读课要么以考为本,主要教学中考必考名著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要么以师为本,以讲代读,学生主体地位丧失,阅读兴趣不浓;要么是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缺乏一定的学法指导,没有给学生提供支架,只会灌输应试知识,使得学生上了名著课跟没上名著课一样。其次,名著阅读缺乏必要的学法指导,加上阅读成果评价没有细化、深化,是名著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为了检验学生的名著阅读成果,教师们通常布置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手抄报、读后感等任务,但是并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才是“好”的标准,只是简单评出一二三等奖,没有进行细致分析,也很少给予学生具体、有效的反馈意见,也就是没有量化评价标准。

专题探究课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确定的专题小而精,比较灵活简易,活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属于探究性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能力特点,使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落到实处。[2]

名著阅读专题探究课型是指以经典名著整本书作为一个整体,以整本书的主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协商来确定一个学习探究专题。研究一个“点”在作品中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也就是让学生扣住某一个“点”,去解读赏析作品。

二、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理念

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当前全球教育中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指向学习本质,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通过驱动性问题设计、探究过程的持续延伸、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强有力地指向核心素养,使名著阅读教学更富有生机活力。[3]

项目化学习有助于达到课标中所述的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而且项目化学习契合新课标提倡的“学习任务群”。其次,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的设计中所呈现的大阅读趋势中,专题探究越来越重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板块围绕每本推荐名著均设置了“专题探究”栏目,由教材提供3个关于名著的专题供学生选择,而且“专题探究”栏目的导语一般固定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也可以另外选择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探究,而探究的结果往往引向作品产出。

最后,项目化学习在评价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聚焦学生能获得文本的知识,还关注学生是怎么运用、研读这些知识,而且关注学生的表现性行为,即注重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一本书就是一个项目,读一本书就是一次完整的项目化学习过程。在统编教材中,每一本书的导读都设计了“专题探究”的板块,开展专题探究的方式其实就和项目化学习方式是一样的。如《儒林外史》的名著导读设置了三个专题,供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探究,并且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儒林外史》为例将项目化学习应用到这本书的专题探究课中,通过多次学习活动,有效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带领学生更深入地研读这部作品。

三、名著阅读专题探究项目化学习的基本路径

(一)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过程

1.明确项目化学习设计方向

(1)了解学情

学生已经花了3个月时间通读了这本长长的经典名著,在项目化学习开展之前进行了小调查,了解到学生大部分都能独立读完这本书,但是人物众多,难以理清之间的关系,且在理解主旨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找不到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名著阅读教学项目化应该依照学情而进行,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2)寻找核心知识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不是从项目或活动开始,而是从期待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出发。”[4]项目化学习其实是将知识聚焦于概念性的知识,那么教师在寻找核心知识的时候需要依据课标,并且联系具体文本来确定。

《儒林外史》不同于传统的章回小说,整部作品由相对独立的若干个故事串联而成,没有明显的情节线索,由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某个人物在小说中不再出现。随着书中人事的变化,鲜明的人物个性的展现,深入研究就能领略到其讽刺手法的丰富和高超,以明朝的故事为依托,展示了一幅清代社会风俗画,揭露了科举制度盛行下不同读书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教材中有三个专题,其中讽刺艺术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儒林外史》的过程中找到讽刺艺术的具体表现,建构起“讽刺”的概念,就基本上领悟了这本书所表现的主题以及意图。综上所述,“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可视为初中生阅读《儒林外史》的核心知识。

寻找核心知识是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起点,要考虑文本特质、学情之外,在选题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是否有探究的兴趣。

因此,根据学情以及核心知识,笔者将本次项目化学习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探究《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2.设计驱动问题

“项目化学习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项目化学习所关注的核心知识意味着设计者要提出本质问题,而本质问题有时候比较抽象和庞大,特定年龄段的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投入活动。而不管是本质问题还是驱动性问题,都是对学生有挑战性的。”[5]也就是说,驱动性问题就是将抽象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愿意积极思考的、具体的问题。

在进行《儒林外史》专题探究活动时,笔者带领学生以“《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为专题进行探究,从女性形象入手。这本书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儒士和名士,但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尤为重要,如沈琼之、王太太、鲁小姐、赵氏等。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有助于解读整部小说,也有助于了解吴敬梓的讽刺艺术。所以,笔者先给学生抛出以下问题:

①儒林中的女性形象有多少?

②是否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儒林中的女性进行分类?

③书中的“女性形象”有何讽刺意义,请选1-2个进行分析。

用一课时带领孩子们深入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后,学生对这本书又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接着,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步骤、方式分析儒林中的大群体——男性形象。这样从局部到局部,再到整体,进行多元探究。

3.明确项目成果及发布方式(公开成果)

在项目化学习成果的设计上需要关注学生个体能够呈现的成果,也需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交的成果。笔者在专题探究课的第二课时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女性形象”专题探究成果,如思维导图、手抄报、情景再现等方式。课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探讨儒林中儒士、名士的形象。最后指导学生深化成果,个人自主撰写人物评论的论述性文段,进一步探究这本书的讽刺艺术,深化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理解,使得学习成果能够更加个性化、规范化。

“小论文”完成以后,还需要再次组织交流分享,通过读书沙龙、整理成集等方式进行展示,交流思想,完善成果。

4.构建评价体系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要求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思路,关注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成果呈现出的认知水平。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这本书的专题探究时设计了一系列评价,如在归类人物这一环节时,给了“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并且能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这样的评价标准。在后面的展示环节,为了让学生的成果能够有章可循,笔者还设计了如下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有自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

(二)两个策略

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是一项阶段性、过程性的学习活动,不管是指导课还是成果展示课,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都应该注重以下策略。

1.内容重构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就某个人物跳读,标记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全面筛选、整合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信息,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整体。[6]

在《儒林外史》“妾”形象的专题探究中,利用内容重构策略设计“妾”形象的探究活动。再次使用内容重构策略,深入认识某个妾的形象。如写“赵氏小传”,应该关注哪些内容。首先让学生通读全书,提取相关信息,再进行跳读,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并呈现,以构建客观和主观完整的认识,为下一步深入研读、探究奠定基础。

2.对照阅读

“对照”:互相对比参照;(人或事物)相比、对比。“对照阅读”不是简单的对比,而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能够敏锐地发现人物与人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通过对比参照,找出其异同之处,并探究产生的本质原因。通过对照阅读,能帮助生成更加丰富、完整、深刻的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由若干个关联点串联成完整的形象,在阅读中发现了“一个点”,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更多点”,由点到线,对人物特点形成完整的认识,进而探索作者刻画人物的意图。

在分析《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时,笔者设计了“同为‘妾’,沈琼之、王三姑娘、赵氏三人有何异同?”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进一步探究作者塑造这样人物形象的意义。

小  结

在为期一个月的《儒林外史》名著专题探究实践中,在项目化学习的视角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不仅更全面掌握了这本书的知识,还对这本书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初中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注重学生能围绕专题研读文本,撰写成果,而项目化学习就能给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提供支架,补缺传统教学中教师应试教学、学生被灌输式学习的短板,给名著阅读带来了更加开放、综合的体验,使得学生不仅能得到文本知识,还能让其合作、思维能力有所提升,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本华.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探索——谈谈统编语文教材名著阅读的整体设计与[D].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吴永娟.初中语文专题探究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徐锦生主编.小学项目学习指导策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18.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