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课堂教学中“活动单”的应用,总结了“活动单”编写的误区以及运用过程中的误区。
【关键词】“活动单”;编写;运用;误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把“活动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践的运用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现把主要的偏差加以罗列如下,以引起各位同行的重视。
一、活动单编写的误区
误区一:活动单编写的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活动单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活动”。编写活动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活动单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活动单”,试想,这样的活动单,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怎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
误区二:活动单编写的作业化
从性质上来看,活动单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来看,习题只是活动单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活动单”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活动单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这样的“活动单”,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活动单导学”教学的优势。
误区三:活动单编写的“舍近求远”
活动单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有的老师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活动单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各知识点的把握层次。
误区四:活动单编写的“个人主义”
在活动单的编写过程中,往往采用先分工后由部分教师个人编写。这种活动单,针对性极强,但由于是个人行为,所以在使用上往往难以与教案区分。我们强调活动单要由学科组集体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在编制之前学科组所有成员集体讨论,每节由一人主笔,其他人提供意见和建议,使用时,由最早使用的教师再反馈意见。由于编制之前要经过集体讨论,所以这种方式既能发挥集体优势,又容易实现教学进度、内容的统一。
二、活动单运用的误区
误区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活动单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而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活动单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碰到问题要与学生商量着进行,并根据学情灵活使用活动单,从而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
误区二:重“讲评”,轻“探究”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活动单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活动单”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活动单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误区三: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有些人认为“活动单”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活动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活动单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所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活动单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中“导学活动单”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课堂”的执行模式。它对于学科知识的整合、课堂教学的调控、学生知识的建构等都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它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但在实际的编制及使用过程中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