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标下为了更好的实施培智生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生活为核心链接真实的生活场景;多感官调动,丰富学生体验;个别化教学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并重。
【关键词】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
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生活语文新课标”),提出要使培智学校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文字沟通交流,具有基本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出了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程,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注重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相结合。本文即是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新课标下培智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以生活为核心,链接真实的生活场景
(一)基于校园生活,注重日常渗透
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每一册第一单元主题都为学校生活,一年级上册包含《我上学了》《老师同学》《学校》《教室》,从学生初入校园接触的学校、教室、老师同学讲起,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认识新环境。一年级下册包含《问好再见》《上课下课》《小书包》,着眼于更具体化的课堂常规中的习惯养成。二年级上册包含《好学生》《红领巾》《秋天的校园》,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养成和配合二年级学生初入少先队的特点,同时也加入了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提升语文素养的要求。二年级下册包含了《我的学校》《我是值日生》《操场上》,三年级上册包含了《教师节》《课外活动真丰富》《课间安全》,三年级下册包含了《升国旗》《课程表》《寻找春天》。所有低年段的语文教材中都非常重视学生在学生生活中日常常规、行为习惯、文明素质的养成。而基于校园生活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只让学生在教师内上课,而是真实地带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学校生活的真实场景。也不能只顾着学生当下某一课的教学内容,而是要把所有内容融会贯通,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每时每刻。
【案例】
笔者在上语文课程《我的学校》《升国旗》《课外活动真丰富》等内容时就常常把大部分课堂内容选在真实的室外场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更强的代入感,更好地实行教学。
在课文《问好再见》《上课下课》这两篇每天都会出现在课堂情境的内容,笔者在给学生有初步了解后就过渡到下一课程的教学,并把问好再见、上课下课的内容放在校园生活的每时每刻去渗透。
在进行《我是值日生》的教学时,就首先安排了班级值日表,作为教室布置的一部分,并将值日生的值日内容:擦桌子、擦黑板、扫地、拖地、倒垃圾的图片由学生做模特拍摄后一直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每一节课只要一抬头看黑板就能看得见。并利用每天第一节课前5分钟,带学生认识天气、日期、星期、课程和当天的值日生,并给值日生戴上提前购买的值日生徽章。在每个午间饭后监督值日生值日,并邀请其他同学一起监督值日生的表现。在第一周值日结束后,评出卫生小班长,奖励卫生小班长佩戴荣誉徽章并在接下来一周内和老师监督值日生值日,每周轮换卫生小班长。在活动开始之初,学生并不理解值日生的概念,也不愿意佩戴值日生徽章,常常撕掉,为此丢了好几个徽章。更不愿意每天值日,会偷懒不做卫生或者敷衍,老师也要花费一中午的时间几乎带着学生搞卫生。然而所有的坚持都将会看见结果,在一学期的努力下,值日生制度在班内轮转起来,学生也会看值日表互相督促卫生,更懂得了珍惜卫生成果。当然因为能力差异较大,还有4名能力稍弱的学生不能够独立打扫卫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辅助。
同时,笔者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身份,更要将劳动习惯的养成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在班级中做值日生,进一步扩大到校园卫生值日和家庭卫生值日。监督能力较好的学生每天打扫经常活动的操场区域。协同家长,让每一个学生进行每日劳动任务,建议家长将饭后整理桌面、倒垃圾、晾晒衣服这样的简单劳动任务完全承包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每日的劳动任务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为鼓励家长和学生坚持,要求家长将学生劳动的视频发在班级群里,时刻鼓励家长和学生的好行为,并为学生设立了每月的奖评。这样好的效果又拓展至了全校,目前启智部每个班级都会重视学生值日生制度和每日劳动任务的养成,并为此在期中期末表彰中设立了劳动之星和每学期的劳动技能比赛。而这样的良好效应,是起初只想把《我是值日生》这一课上好,让学生们爱劳动,自发值日的笔者意想不到的惊喜。
可见基于学生校园生活,注重日常的渗透,注重日积月累,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适应学生日常的需求。
(二)基于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寻求协同合作
在每册生活语文教材中占比两个单元分别为“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在“个人生活”中包含了《人》《男生女生》《讲卫生》《眼耳口鼻》《我会吃饭》《我会穿衣服》《好吃的水果》《身体好》《毛巾》《爱护牙齿》《鞋》等内容。在“家庭生活”包含了《爸爸妈妈》《大人小孩》《我的房间》《爷爷奶奶》《回家》《打电话》《我的一家》《我家真干净》《电冰箱》《我生活的小区》《我的奶奶》等内容,光从课题上看就已经想见整个这一模块的学习就少不了家长的协同配合。无论是课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课堂上教学素材的收集、课后教学内容的渗透以及难度拓展,无一不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在能够达到最适性的教育、最符合儿童实际需求的教学。
【案例】
在进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的一家》《我家真干净》等的教学时,笔者都向每一位家长沟通得到了诸如全家福、家庭成员照片、家庭环境照片等素材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图片,学生看到独属于自己的熟悉的照片时,会有明显不同的积极反响,会更好地投入课堂,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进行《打电话》这一课时,笔者不止寻求到了单独的每位家长合作,更是联通整个班级合作。在这一课,培养学生在打电话情境下的表达与交流,要学会倾听,要学会礼貌用语,也要学会简单的交流问答,同时可以渗透一些现代通讯设备的使用方法。笔者首先在课堂上和辅教配合,演绎在课堂上的打电话,学生利用主辅教两人的通讯设备简单练习。在课后,协同家长,让家长带着学生和亲戚朋友打电话。之后,又让学生互相配对,找到自己的同学,和同学一起练习打电话。最后,在体验了直接拨打电话后,为了让学生体验微信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增加趣味性,又进行了班级小组内和老师的通话。变换各种方式体验打电话,同时寓学于乐,学习打电话时的沟通与表达。
在进行《我生活的小区》一课时,笔者将学习内容放在学期最后进行,在课堂学习之后,家校配合,让家长进一步代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小区,认识小区,尝试 说出自己所在的家庭住址。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正好迎来学期末家访,教师借家访时间,和家长沟通,再次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学习《我生活的小区》,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以上种种,离不开与家长的协同,良好的沟通和配合,让课堂延伸至课外,让知识从书本真正应用于生活。
(三)基于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建适性课程
在培智生活语文教材中,每册都会有一整个单元学习自然与社会,包含了《蓝天白云》《太阳月亮》《花草树木》等自然类内容,也包含了《元旦》《过生日》等人文类内容。在二年级下册国家与世界单元,包含了认识首都北京的内容。在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部分包含了《我爱我的家乡》。可见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既重视自然环境的认识,又重视人文环境的熏陶;既重视学生认识国家与世界的广博,又重视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独特。而笔者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尽可能考虑当地地区的独特性,关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努力实现课程的生活化、本土化。
比如《花草树木》一课的难度拓展中,就着重认识了当地特有且常见的树种。在《好吃的水果》一课的拓展中,也认识了当地常见的水果特产荔枝龙眼等。在《元旦》《过年了》一课前,咨询家长了解当地特有的元旦、新年习俗。在寒假辅导中也建议家长带学生观赏当地特有的舞狮、集会等,体会独特的节日氛围。在《我爱我的家乡》口语交际一课,更是将口语交际课拓展为月主题课程,和其他科目老师联通交流,实现各个科目的协作,充分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美食、美景、风俗、文化,让学生真正了解家乡之后,再更有说服力、更真情实感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二、多感官调动,丰富学生体验
在生活语文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学生调动各个感官,充分得感知、体验、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才能丰富学生体验,进行有效感知。
【案例】
《好吃的水果》一课,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触、嗅、味各个感官的最好案例。学习之初,就是先认识水果—苹果、香蕉、西瓜,教师利用观察、听水果敲击的声音、触摸水果、闻水果食物味道,最后品尝水果。各个环节亲身接触,启发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多感官调动,发现水果的形状、味道,从而自然的学习课文句子“苹果圆,香蕉弯。大大的西瓜甜又甜。”
在学习《太阳月亮》《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一课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相结合,丰富学生体验。
同时注重课堂上游戏的应用,利用信息化平台构建竞赛式、互动式游戏,比如希沃中翻红包、抽奖、转转盘、双人比赛等游戏,调动积极性。利用律动、运动的方式设计小游戏,丰富学生感官体验,比如接龙读词语和鼓点节奏相配合,教师击鼓,学生读词;比如贴树叶游戏和跳房子游戏相结合;比如认识身体部位和韵律操相结合;比如认识太阳和儿歌唱游相结合等,融合多个学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三、个别化教学,潜能开放与功能改善并重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高度重视不同程度、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了解学生各领域的评估结果,并进行语文学科的科学评估,关注学生的特殊需要。
【案例】
笔者教授班级共有13名学生,学生程度及类型差异较大,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差异 。首先根据学生言语认知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分组,在分组之后,对每一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以及不同课后的辅助设计。比如《电冰箱》一课,课前首先让家长配合,拍视频认识自己家的冰箱,从而了解学生对电冰箱的认知情况。有的学生完全不认识电冰箱,不会使用,有的学生认识但不能区分冷藏层和冷冻层使用,有的学生只会生活常见食物下的冰箱使用,在词语、句子、生字的掌握上又各有不同。而对于需要增加生活技能,提升自理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就是认识冰箱,学会使用冰箱;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目标设置上就是表达、认读;对能力较好的学生,不止于课文中的词语、生字,更注重完整句子的表达和泛化,并拓展句型到其他家用电器。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再不断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
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分组,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有难度梯度的变化。课堂之外的辅助也要根据学生反馈进行延伸。尽可能重视学生潜能开发,也重视学生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1]陈伟伟.提高生活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以生活语文新教材一年级下册《儿童节》一课教学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1.
[2]高超.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培智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