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教育惩戒,教育者要有教育智慧。学校、家庭在教育中都要以坚决果断地贯彻德育教育,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避免要实施教育惩戒。惩戒要符合预期,教育要讲方法。
【关键词】教育惩戒;惩戒预期;惩戒方法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规则》中的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1]
在教育中应当如何正确、合理运用教育惩戒,才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教育者有极大的教育智慧。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文明中的教育智慧得到一些启发。
一、“君子以果行育德”——中国的教育智慧
中国的教育者以山泉来比喻启蒙和教育。例如山泉,初时是涓涓细流,极易被截断或改道,当它形成滔滔大河,这时再要截断或改道就极难了。即良好的教育到一定阶断,就不用再担心小孩走上歪路。周易《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即: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上,要有坚定的态度,要有坚决、果断的措施。
二、“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教育底线和规则意识
《规则》中教育惩戒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教育惩戒守护着教育底线,有助于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家长、教师要向孩子明确:这里有底线,不能突破。不要来试探。如果敢于试探,处罚随之而来。
家庭教育要有底线,要体现责任。如:看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限制;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房间清洁;尊重父母;要做家务……等。
学校教育也有底线。如学生不能干扰课堂;不能有欺骗行为;不允许出现凌霸;不可告密……等。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嗃嗃,父母严历的样子。父母严历,可能导致家庭关系冷淡,但孩子不会误入歧途。如果家庭教育过于宽松,毫无尊严,则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将来还会为家庭带来耻辱。
中国人认为启蒙的规律是“发蒙,利用刑人”。教育的初始阶段一定要严历,比如教师在各阶段起始年级,一定是最严历、要求最高的,然后再视情况慢慢宽松,教师虽然严历,却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如果一开始就宽松,虽然以后想要收紧,就很艰难了。
教育还要做到既有威严又有诚信。父母、教师不仅要严历,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家长在也旁边看书,不仅学习效果最好,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培养也有积极的意义。现实是很多家长在陪伴的时候,在书里夹个手机,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有损父母的威信,还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效果比道理更重要”——实施惩戒要能预期效果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问题:孩子能不能打?
《规则》明确禁止直接或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其实各种体罚,不仅没有用,还有反效果,那么还打他做什么呢?即:教育惩戒无法达到预期,就绝不能实施惩戒。
《规则》也要求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
教师实施惩戒时要慎之又慎,不仅要有理有据有节,还要视学生基本情况因人而异,要对学生心理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实施惩戒教育前要能预期能否达到惩戒的效果。惩戒时的失误和不公平,或伤及自尊,都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经常看到有孩子被批评后产生逆反心理,赌气“不学你这科”,在该老师上课时,会故意捣乱,导致在学业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很多家长和孩子的谈话也经常使用侮辱性语言,说一些赌气的话。父母逞一时口头之快,孩子就当真做给你看。在新闻上不时见到因教育不当,导致孩子悲剧性后果的案例,其原因也在这里。
导致逆反的、悲剧性的、不可预料的结果,绝不是惩戒教育的本意。
四、“原子弹最大的威力是在发射架上”——教育惩戒要讲方法
毛主席说过“原子弹最大的威力是在发射架上”。“有没有”和“用不用”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体现了威慑和惩罚的智慧。
教师适度、合理的惩戒行为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保证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有助于矫正学生自身的不良行为。因此惩戒、处罚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在运用时,要有智慧,要讲方法。
教育惩戒可以很高调,但是也不要轻易实施。
我在处罚学生的时候,第一次犯规,一般不处罚。因为“可能是老师没讲,或没讲清楚,导致你犯错误,这不怪你,但是现在和你谈话就是要讲清楚我的规则”;第二次也不处罚。因为“你可能暂时忘记了,或没有理解,现在我要求你记住或理解”;第三次我还是不处罚,因为“我可以处罚你,但是我不,是想再给你一次机会”;第四次,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反思为什么一错再错了,要看反思的结果决定是否处罚。
《玉章》:惩,戒矣。《广雅》:惩,恐矣。惩戒让学生认识到:犯错往往会带来不受控制、不可预料的后果,通常要为此付出代价,所以对待错误,要“戒”之,“恐”之,不能再犯。
五、“豫必有随”——事关教育,家长、教师都要谦虚
中国人说“有大而能谦,谓之豫”,又说 “豫必有随”。意思是:一个人虽然有很大的成就,但仍能保持谦虚的态度,“一定有追随者”。教师采取的各种教育措施(包括惩戒教育)不都是希望能获得孩子认同,并追随教师吗?
家长竭力维护教师的权威,教师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是最佳的教育生态。在这种良好的教育生态下,是能避免走到“需要惩戒教育”那一步的。
有一些家长认为是很平常行为,事实上会严重贬低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地位,并削弱教师的权威。如各种送礼;在孩子面前对学校、科任教师进行比较;或者贬低孩子的科任老师……等。
事实上,师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教师权威的不认同。
如果尊重教育,维护学校、教师的教育权威形成风气,从而影响孩子对教师尊敬和认同,教师有没有惩戒权没有区别,更谈不上使用了。
结束语
“怎样培养人”是需要教师长期、广泛研究的课题,教育不能奢望教育惩戒权的赋予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惩戒权可能只是这个研究课题中的可能、可以采用的办法之一。《规则》不是“惩戒”的权力或依据,而是为“立德树人”服务的,体现了“以果行育德”的坚决态度。教育虽然有惩戒权,但是“不用”、“不需要用”,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顾新红.行使教育惩戒权,你准备好了吗?[J].阅读,2021(47):62-63.
[2] 黄淑涵.中学教师课堂惩戒权研究[D].云南大学,2018
[3] 从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看师生冲突的化解[J].王琴.中国教育学刊,2018(7):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