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由于侧重中考的选拔性,而忽略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在初中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适应的现象,而思维水平的欠缺是阻碍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因素。2022年中学物理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要求。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中学物理新课标(2022)和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要求下,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核心素养,提出基于科学思维发展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科学思维;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一、物理科学思维的概念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科学思维是一种以知识内在逻辑系统为基础,使学生从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掌握其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从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的关系、学科本质对科学思维的作用等角度,可以把科学思维界定为:科学思维是指对自然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一种特定的、概括性的、建构性的具体体现。
“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的核心素养,它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经验的事实为基础,建立一个理想的模式的抽象归纳,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的内化,是以实证的事实和推理为基础,对不同的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思维特征
(一)问题性
物理学的问题源自观察、实验和实践,比如:刮风下雨,扇扇子凉快,电灯为什么会发光。它主要是围绕着生活现象提问,通过对问题的科学思维分析,最后找到物理学的法则和原则。科学思维除了透过观察与试验外,也源于理论上的冲突。如果经验和理论不协调,那么理论就会陷入危机,必须对此进行解释。
(二)多级性
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等,其实都是一个问题的解答和推导。物理问题的求解,往往要分成若干个阶段,经历分析、综合、推理和论证的相互转化。这要求更高的科学思维水平,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和标准,要求他们在中学时期具备运用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精确性和近似性
物理学具有精确性和近似性的统一。物理概念的基本性质体现其精确性,比如,可以用p=m/v来计算和测量,或者用专用的仪器(密度计)来表示物体的特性。而在对物理概念的生成和理解物理定律的思考中,常常忽视不重要的要素,强调本质要素,把复杂的东西变成理想化的模式或理想化的过程,从而进行研究和分析。
(四)多向性
物理问题往往不止一个解决方法。就问题的解决来说,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考过程,它是以某种知识或事实为基础,以灵活、全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各种可能的解答,也就是发散性思考。发散性思维是对科学思维的一种更高的需求,它要求学生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基于科学思维发展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也是培养其核心素养的核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阵地,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就成了老师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情境—问题”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问题发现、现象分析、模型建立、理论类比、方法总结、科学解释和得出结论。在能力培养的早期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老师的指示来进行,很多人觉得这种学习很无聊,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必要前提。在物理研究中,问题就是问题的根源,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而问题的解决,则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创造实际问题的情景
大部分的物理问题都来自于实际情况,在能力培养的早期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创造提问环境,并通过创造环境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基础上,逐步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无论是否正确,老师都不应该急着回答,而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运用现有的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判断是否正确,从而强化他们的主观印象。
问题情景的创造,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物理学史的内容、实验现象、自制教具、带学生手工制作、多媒体(视频、动画、游戏)、插图等。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的参照物内容时,可以设定一个小的试验,例如:将两个物体放在同一高度的不同位置,A物体自由下落,B物体向A方向平抛,两个物体移动时A和B碰撞,这样的设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思考为什么明明不同运动轨迹的物体会在特定的位置相遇,而老师则可以从该问题中引出参照物,根据参照物的选取来描述物体运动的轨迹,从而清晰地分析物体运动。又如,在“机械能及其转化”的教学中中可以通过游戏中的一些场景来学习,比如游戏“和平精英”,当你从飞机上跳下来,再打开降落伞的时候,你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你的能量转换是怎么回事?跳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学生们也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利用游戏中的模拟和数据的变化来表现出更多的能量,在合适的环境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问题情景的创造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展开,创造矛盾的问题,使新的情况和原来的认识发生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修正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错误的旧观念。例如: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中,利用“以卵击石”的方法,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加强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认识。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内容,进一步加深老师传授的内容,并指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探索性的论证和辩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随着问题的发展,从低级思考到高级思考。比如,在解释人的眼睛看物体时,可以做一个问题链:人的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光线入眼,人怎么会感觉到?距离越远,光线越多,光线聚集的地方就越大,这可如何是好?眼睛是怎么调整远近的?→哪部分能调整?→如果调整部件有问题怎么办?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从眼睛过渡到眼镜,然后再结合透镜内容,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探究—建构”策略
许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教学,老师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接受、去记住,这样的方法虽然短期有效,但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他们科学思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是不利的。
1.通过探究分析,提升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运用特定的问题情境,来训练他们的综合能力。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包括:问题一假设一验证一结论。从问题的发现,到假设的提出,再到假设的科学推导,再到实验的设计,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还可以加深理解、思考和论证所假定的科学方法,进而培养出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比如“力的合成”课,强调学生要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更多的是向学生解释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是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进行力的合成,以解决物理问题。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展历程、形成条件和必要性等问题,那么,在今后的运用中,将会使学生掌握这种定则。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是一样的”这一概念,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分力和合力的关系,引导学生们根据力和力的关系,来推导出力的合成规律。在这种探索活动中,学生不但能够更好地了解探究的过程,而且能够在探究和分析中获得提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模型建构,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高中阶段的模式构建对于学生的需求相对于初中阶段要大得多,其实中学已经渗透了基础模型的构建,但是教科书中并没有具体地描述这个过程,而是直接给出了一个模型,让学生记住和掌握这个模型。所以,在中学阶段,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模式,还要把它的思想和流程渗透到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对这个模式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虽然在初中没有出现质点模型,但是它在中学的教学内容中经常会出现,但是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如在计算列车通过隧道时,需要计算列车通过隧道的速度和时间。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们会认识到,因为列车本身比较长,所以在计算时要加上列车本身的长度;而当学生们在计算通过隧道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建议把车的长度也算进去。这是由于同学们都认识到,在此模式下,列车的车体与隧道的长度是不可忽视的,而车辆的车体与隧道的长度相差甚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此过程中,其实把汽车的尺寸看成一个小点。如当你学会重力原理后,为了制作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就会引入重心,把所有的重量都集中在一个点上,这就是重心,然后再进行力的分析。对物体的受力其实是对整体受力的分析,但是在绘制时,要清楚地表达出力的作用,所以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个点上,这其实也是一种建模的思路。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解释“这是什么”,而是要将“为什么”或者“如何做”,在概念的讲解、模型的建立中,逐步地渗透进去。可以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适当地扩展一个模型的构建,比如,我们不需要提出质点的概念,而是在课堂上或练习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火车、汽车通过隧道),就可以考虑:为什么汽车的车身长度不需要计算,火车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引导学生得出“因为汽车的车长与隧道的长度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可以忽略不计,而列车的车体与隧道的长度相差不大,所以不能忽视”。再接着想:何时可以忽视一辆小车的长度,何时可以忽视一辆列车的长度?进而让同学们换个角度去想,并发现是否可以忽视轿车和列车的长度,这要看现实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模型的构建,避免在学习的时候,遇到大量的模型,或者是建模的时候,会手足无措。
(三)“推理—论证”策略
科学推理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科学推理的能力,不管是学习新课程、设计和分析物理实验,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都离不开科学的推理。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的核心素养,而科学推理又是其核心。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教学中,所以从学生、教师来阐述其教学策略。
一是学生方面。第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科学推理的训练是在学生的思维上进行,但也要有一个基本的基础。所以,要从学生的基本常识出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讲质量、习题练习的反馈都是影响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习惯的重要因素。第二,运用数学技能。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除了对规则的解析和推导之外,还包括对分析和推理的综合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来量化一些物理定律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九年级的电学部分,应用欧姆定律来求解一个复杂的电路,必须根据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的电流和电压法则来求解。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同学尽管意识到要列举两个数学关系,却不能把它们和方程结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则列了一系列的方程式,因为不能用数学上所熟知的x、y来表示,所以无法解出这些方程。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只有熟练地运用这一工具,才能更好地解决物理问题。
二是教师方面。第一,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首先要对课本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阅读课标、参考文献、训练等手段,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推理能力的需求和期待;第二,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而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前,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推理能力,并且能够将其展示出来。再结合教科书,在学生能够接受和了解的层次上,对其进行指导。第三,有系统地教授,并经常进行反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把科学推理能力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所以,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甚至学年教学计划中,都应该包括科学推理、科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四)“互动—交流”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提示和辅助,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掌握更多的信息,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教师,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沟通越来越少,使得师生之间难以形成“伙伴关系”,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无法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甚至出现了对老师讲课内容的质疑。要改变这种状况,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学生的资讯同步,以更好地理解学生所说的、所想的,与同学们进行平等的沟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逐渐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和表扬学生,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老师要对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及时的表扬,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从而使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除了师生间的沟通之外,师生间的协作和沟通也很重要。在课堂上,除了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之外,学生在思考层面上的差异较小,相互了解的程度也比较高,因此,在课堂上所取得的成绩往往要优于老师的指导。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占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往往要进行小组试验,所以,有效的协作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团队协作中,同学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流程,还可以在协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
(五)“观测—评价”策略
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靠考试的结果来评价,而是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地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课堂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师生关系的评价是从多个主体的视角来进行的。教师是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和发展的参与者,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结果,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认识自己;而同龄人则是在学校里相处最久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理解要比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更好,互相评价可以让自己在思维水平相同、知识基础相同的同学中获得更多的客观评价,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学业后的自我评估,“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效果,勇于正视问题,才能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课堂即时评价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评估,它反映了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成效的评估。通过即时评估,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阶段性评估是指在学习的某个阶段结束后,用定量的测验来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而定性的评估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估;综合评估是指在学期和学年的学习结束后,对学生、教师等进行量化考核,对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
评价。
四、结论
科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各个层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应只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其他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策略,根据不同的学习方法,灵活调整。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情境创设、探究建构、推理论证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指导,使其能够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中学物理教学以科学思维为基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现实的意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使中学物理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素质要求,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强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立东.初中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J].中学物理,2022,40(06):11-14.
[2]陈华.侧重学生思维发展的科学探究教学——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08):39-42.
[3]李计美.基于科学思维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97):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