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STEM教育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成形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特点,体会技术与工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我校科学科组的老师在STEM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的问题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等特点, 在科学课堂中开展了“搭建高塔”STEM项目学习活动。
项目学习活动案例
(一)项目设计
1.项目介绍
本项目名为“搭建高塔”,是适用于六年级的STEM学习项目。本项目的设计源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五课《做框架》,项目中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科学概念和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的原理;还可以结合数学、空间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了解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测试而制作模型,体会“搭建”的乐趣,养成通过“设计—制作—检验—改进—发布”的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并关注身边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技术水平发展。通过“比一比哪组搭建的模型最高”“寻找初次搭建的模型易倒的原因,设计又高又稳的模型草图”“小组合作,建一个又高又稳的高塔”等系列科学探究活动,让全体学生在小组相互竞争过程中、亲历设计并搭建高塔模型,从而自主构建高塔稳定不倒的科学概念。
2.学习目标
(1)科学
知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知道用三角形框架来固定框架结构。能用简单材料自主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技术
能根据材料完成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的搭建工作。
(3)工程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
(二)项目实施
1.项目流程设计
2.项目准备
资料准备:
查阅资料,收集建高塔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材料准备:
30根长牙签、60根短牙签、一包彩色超轻黏土。
3.实施过程
本STEM项目实施过程主要分为提出问题、探究阶段、高塔的设计和制作、拓展提升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①出示各种钢构高塔情景,引出:这些高塔是怎样建起来的?为什么这些高塔经历了这么长时间都不易倾倒呢?搭建高塔需要什么材料呢?工程师是如何设计和制作建高塔的?
②教师提供材料:现在老师这里有30根长牙签、60根短牙签、一包彩色超轻黏土。怎样连接黏土和牙签呢?(黏土可以捏成小球,牙签就可以插在黏土小球上),怎样可以搭建高塔呢?
③引导学生讨论:模型不稳的原因?如何才能让搭建的模型又高又稳?搭建什么形状的框架不容易变形?
(2)探究高塔稳定不倒的特点
出示两组装置(见图),引导学生思考:这4个瓶子,1号瓶和2号瓶、3号瓶和4号瓶谁更不容易倒?为什么?
学生从中发现: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搭建的框架是三角形最不容易变形。
(3)自主设计,修正完善图纸
①学生动手画设计图。引导学生怎样可以利用有限的材料进行搭建?并计划好每一层用多少根牙签?长短牙签如何搭配使用?
②用手机现场拍摄学生画图过程,上传到屏幕上,进行设计图的评价。
③修正并完善设计图。
(4)小组合作,搭建模型
①学生根据设计图,在底板上共同完成模型的搭建。
②学生在搭建高塔的时候,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现场拍摄学生的搭建、调试过程。
③播放学生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5)成果展示及测试,交流反馈
①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评比。
②教师出示一些高塔图片,再与学生搭建模型进行对比,小组讨论,寻找它们的共同点。
③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及测试,其他组别进行评价,学生完成自评和互评。
④最后总结得出:高塔又高又稳的原因: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三角形框架不易变形,框架结构风阻小。
(三)项目评估与反思
本次项目中设置的驱动性问题:“如何设计和制作建高塔使不容易倾倒?”这个问题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广阔的多向度的探索空间,带领他们成为一名小小工程师,从而让他们对知识进行联结、抽象和迁移,对材料进行选择和使用,同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也对自己进行了自我调控、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让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可视化,这样让项目就变得更具有真实性。
在成果展示中,让他们回顾自己的项目历程,发现一个完善的作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迭代改进,逐渐地就养成了“问题—改进—新问题—再改进”的实践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