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木桶原理”衡量学生能力是由其短板来决定,“新木桶原理”则换个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小学科学作为启蒙小孩探知欲学科,课程上以“新木桶原理”为基础来衡量学生的八大智能既利于学生自我认知和肯定,也利于老师多元评价学生
【关键词】木桶原理;八大智能;小学科学
一、解读“木桶理论”
(一)“旧木桶原理”的概念
属于现代管理学,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板决定,该原理被奉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教条。
(二)“新木桶原理”的出现
木桶装水多少可以由长板决定、可以由木桶倾斜的角度决定、可以由板的组合决定、可以由倾斜时候的支点个数来决定。
(三)“长板”“短板”的理解
“长板”指的是学生所擅长的智能,“短板”则是不擅长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教授将人天生的智能分为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八种。
(四)“倾斜角度”的理解
木桶能够装水多少跟“倾斜角度”有极大关系,倾斜角度可以看作是对学生的衡量方式,对学生传统的衡量方式是看成绩,并不符合以人为本,应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八大智能进行衡量。
(五)“板组合”的理解
基于不同的智能组合,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可以有不同组合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学习。
(六)“支点”的理解
“板延长”能增加水量,但需要支点的存在“板”才能增长,支点可以理解为提供的平台,需合理提供平台给学生,其能力才能有展现和锻炼的机会。
二、“基于新木桶原理来衡量八大智能“在小学科学的应用探讨
(一)“基于新木桶原理来衡量八大智能”在小学科学的意义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作为综合与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全面素质育人,应引入“基于新木桶原理来衡量八大智能”进课堂。
(二)如何引入到小学科学的探讨
传统的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并不能很好地衡量学生的八大智能。可以在不脱离规定教学教材的范围内,稍作变化过程以达到衡量学生的八大智能的目的。
【案例一】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科学的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章的第一节课
师:同学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基于不同的信息来描述一下信息里面蕴含的地形特点和猜一下这个地方是哪里。(播放地方自然环境视频如华山,提供名胜古迹的文字描述如古诗歌——乐府·(敕勒川) ,播放地方特色音乐如《天路》),请同学组织好语言来分别描述一下三个地形的特点。
提问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其语言上的点评,如“表达清楚”“描述准确”“请把话说再清楚一点点”等。这环节是对学生语言智能进行衡量,及时作出评价,为语言智能缺乏的学生提出改善的意见,助其进步,激励语言智能有优势的学生更加努力。视频观察能体现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听音乐体现音乐智能,评价环节则是体现语言智能和自我评价智能。
第二个内容——观察地形图,这比较抽象,引导学生采用智能组合方法来解决观察地形图问题。
教师先安排太空俯视地球的视频、立体的地球模型仪和将学生分组。
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一个太空俯视地球的视频,想象自己在太空这样观察地球,视频过后,现场模拟下假如围着地球立体模型转来观察会看到什么?观察过后小组里交流观察到地球表面有什么,记录下来。
小组讨论后,采用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对其语言描述进行评价,小组展示填写的成果,教师指出每小组实验当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存在的问题,如是否讨论热烈,是否用心去模拟卫星观察等。
观察视频体现了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学生围着地球立体模型在转体现了身体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则是体现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老师则对学生智能作出衡量和评价。
【案例二】
五年级上册科学的运动和力这一章的第五节运动与摩擦力为例,这一节课是认识摩擦力概念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在课堂上用砝码、小型弹簧测力计、磨砂纸完成摩擦力的测量,思考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或物体重量的关系,但不能最大程度体现学生的智能,换一下工具和实验场景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展现。准备测量50KG的测力计,场地换到操场。学生自己当作是负重,采用课本中的表格让学生记录和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或所拉的物体重量的关系,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成果展示和教师评价,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都能得到体现,教师根据表现作出衡量评价。
以上课程的设计基于“新木桶原理”来衡量学生的八大智能,学生的智能也得到锻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板”和“短板”,以适合自己的“板组合”方式去学习和发展,教师合理提供“支点”给到学生展现其智能,“倾斜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冉冉,张磊.新木桶理论对中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启示[J].中学物理,2015(1):5
[2]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瑞.科学课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小学科学,2020(10):72.
[4]孟令红.从《杆杆》单元的教学设计看日本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J].科学课,2011(11):44-46.
[5]尹玉.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及时评价[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7):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