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科书由于篇目有限,编写简单抽象,初中学生要深刻理解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系颇具难度。唐宋以降,笔记小说盛行,作品种类丰富,不乏经典之作,如《隋唐嘉话》《涑水记闻》《容斋随笔》等。其所述内容上至远古时期,下至南宋,是研究相应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在教学中,教师选用笔记小说,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补充历史细节,创新教学环节,还可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重要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分裂,而统一则是其发展趋势。为何秦国能够后来居上?这得益于秦国历代统治者采用的政策。《容斋随笔》卷二《秦用他国人》中记载:“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表明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积极招揽游士,为其兼并天下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六国网罗的人才“皆其宗族及国人”而独秦不然,可见只有秦国广纳贤才,不限国籍。随后秦孝公广布招贤令,重用卫国公孙鞅进行变法革新,使秦国富国强兵,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战国自取亡》论证了六国灭亡的一个原因,即在强大秦国的攻势下,赵、齐、魏、楚四国国君未能准确把握形势,反而互相攻伐侵占土地。若四国能为保全边疆与邻国和睦相处,合力抗秦,即便秦国强大又岂能与六国相抗?教师引用这两段材料,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汉朝时,统治者积极吸取秦亡的教训,皇帝重视纳谏,集众议、采贤官,与大臣共同制定政策,以减少政策失当。《容斋随笔》卷二《汉采众议》记载:匈奴归顺汉朝后,单于呼韩邪建议撤走汉朝守边的军队,与民休息。当时朝中大多数人赞同此举,郎中侯应却反对这一提案,并根据边疆形势提出十条反对意见。皇帝随即采纳他的意见,下诏不再商议此事。这则故事便能说明汉朝皇帝极为重视政策措施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广纳众议,以减少决策的失误。
说到积极纳谏的帝王,唐太宗可谓其中翘楚。《隋唐嘉话》卷上载:太宗每谓人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所谓忠言逆耳,但唐太宗却觉得魏征的直言不讳十分悦耳。这段材料能向学生形象地呈现唐太宗虚心纳谏,也直观反映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特点。唐玄宗也是历史上出名的爱才惜才的君主。教材只言片语,不足以突显唐玄宗重用贤能的特点,《开元天宝遗事》卷三《精神顿生》的故事可以帮助说明,“明皇每朝政有阙,则虚怀纳谏,大开士路”。唐玄宗虚心纳谏,礼贤群臣,欣赏敢于直谏的张九龄,对有助于盛唐气象出现的姚崇与宋璟等人也不吝赏赐。《开元天宝遗事》卷一《赐箸表直》记录在一次春御宴上,“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宋璟惶恐,不敢接受,唐玄宗见此便说赐金箸给他,以彰显他为臣正直。这一故事足以说明宋璟为相之正直清廉、敢于谏言,因此唐玄宗赠金箸以表对宋璟的赞许。
唐玄宗时期,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松窗杂录》中记载“玄宗先天中再平内难,后以中外无事,锐意政理,好于观书”,这有助于说明玄宗前期勤勉政务,积极学习治国之策。《南部新书》辛卷中记载唐玄宗即位初期,曾在醉酒后错杀一人,“自此覆杯,四十年不尝酒味”。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唐玄宗的自我要求极为严格,能在发现错误后认错并予以“惩戒”。因此,唐朝才能在玄宗年间,达到极盛。那么,何为“盛唐”?《开天传信记》云:“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四方丰稔,百姓殷富。”国家安定太平,物产极大丰富,国库充盈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此为“盛”。但盛世不长久。《宣室志》卷一记录,唐玄宗曾在梦中遇到一位仙人,仙人教授他一曲《紫云曲》,醒后玄宗“遽命玉笛吹而习之”,臣子来请奏政事,玄宗都“俯若不闻”。这些故事能帮助说明唐玄宗后期,由于最高统治者沉迷享乐,慢待朝务,政治逐渐腐败,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吸取前朝灭亡教训,提倡节俭。《杨文公谈苑·太祖服用俭素》记载:“太祖服用俭素,退朝常衣絁袴麻鞵”,说明宋太祖崇尚节俭,其具体表现为他的服饰和寝殿的所用之物皆朴素而非奢华。这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宋太祖的节俭品质。据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统治者的德行偏好对国家的影响”这一问题。
笔记小说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都很高,但数量丰富,内容庞杂,为更好地服务教学,在选用过程中,应首先甄别笔记小说所述内容的真伪,所选内容也应符合主流史观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