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教学,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得到国内许多教育圈的认可,他们会选择不同形式的STEM教育来培养孩子学科整合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积累的受限,这种STEM课程中PBL项目式教学模式如何引入平常的教学中?文章旨在探讨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种教学模式引用到课堂中,并设计一种新的适应小学语文课堂的表现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STEM课程;项目式教学;课程设计
一、实践背景
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教育理念一直走在全省甚至可以说是全国的前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探讨一些新的教育模式。STEM教育理念是雷校长于2017年引进学校的,并在不同学科开始研究实践,到目前已经在全校各个学科和跨学科开始应用和实践。STEM不仅意味着对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系统的认知,更强调动手和实操,强调跨学科的融合,是一种探究性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PBL项目式教学的涵义
(一)PBL项目式教学的定义
PBL项目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PBL项目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项目式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结合小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一种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PBL项目式教学主要流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大纲,对相关单元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设置相关探究性问题,并根据问题设置合作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或实地考察,对问题得出相关结论。在探究性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得出结论。在过程中锻炼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对资料分析整理能力,甚至跨学科的相关科学知识。
三、PBL项目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一)让学生真正发挥教学主体作用
PBL项目式教学中主要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与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自己从旁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对问题进行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合作、在合作中研讨、在研讨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学生被动吸取知识的学习状态。
(二)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往往都是教师备好课,按照课件逐一完成教学任务,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挖坑、填补,形成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再通过相关的练习与评讲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巩固。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过于枯燥,课堂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节课下来真正认真听课的学生没有几个,大部分学生云里雾里,甚至无精打采,注意力无法集中。PBL项目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由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探究实践完成并得出的结论。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已经非常系统,对自己的结论也得到了证实,课堂只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汇报的平台,学生会围绕问题汇报自己的研究结果,课堂氛围会变得愈发活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PBL项目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出探究性教学问题,开展课程整合教学
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大纲,并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知识整合,并提出探究性问题,再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分好探究小组,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根据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实地探究、资料整理对探究的问题进行思考,结合自身得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在五年级上册课文中,一共有八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教学主题,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单元知识进行课程整合。例如第三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快乐读书吧《民间故事》。在教授这个单元的时候不用逐篇课文去细讲,其实课文只是一个“引子”,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阅读的形式完成三篇课文的学习,然后设置探究性问题:中外民间故事有什么异同呢?请将你们小组调查研究了解到的资料加以整合,完成研究报告。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作用,将原本很难体会或者受地域时间影响很难明白的知识变成通过探讨研究、实地证实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确立探究小组,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根据探究性问题,分配小组,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明确。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如:《走进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课题研讨学习中,我设置几个探究的问题,然后分小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1)文韵流转——笔墨中的传统节日。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记录了我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习俗,他们写着、画着,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节日的那份诗意悄然印在了他们的心田。(2)互学共进——游戏中的传统节日。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发挥想象,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制作了“传统节日大富翁”。课余和中午的活动时间,孩子们纷纷凑在一起,通过游戏的方式交流着“传统节日”,大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知识的火花不断碰撞,充满着童真童趣。(3)唇齿留香——舌尖上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十二生肖、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每一道蕴含节日特色的美食,都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同学们通过收集或亲自动手制作节日美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传承传统节日。有些小组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些小组在探讨研究中还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如地理位置影响一个地区的传统节日风俗,探究到了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做到了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探究性和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实地考察,建立PBL项目式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有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建立教学情境,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提高学生问题思考能力与实地探究能力,加深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比如,利用学生的冬令营到桥梁博物馆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带着对当地桥梁建造问题的探究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学生经过实地考察,更加深入了解桥梁建筑的知识。在实地考察期间学生对当地的桥梁建筑历史和发展特别感兴趣,由一个研究课题又引申到另外的研究课题,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桥梁建筑进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探究收集资料,现场实地考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PBL项目式教学不是为了项目而项目,不是为了要产生一个显性的结果而展开的项目,项目化学习最终的结果是来自师生、生生对问题情境的共同探索。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能力都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问题的探究性可以通过老师的调控完全调动起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心理发育特点及学习能力特点,进行PBL项目式教学,通过探究性问题与单元知识整合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也是一直追求的教学成就。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