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化的学习,是一个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分组合作,并需要学生对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开展研究,并注重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在我国数学课程教育中导入了项目化学习模式,使学员以项目管理为引导,开展学习、交流和实验,推动他们认识、能力和素养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研究
所谓的项目化教学,也正是要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讲,学生认真听”的被动管理模式,努力打造“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模式。老师根据学习者的的基本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共同进行一项完整的项目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是以项目为主要载体,以行动为引导,以学生为重要主体,以能力为目标而开展的活动,是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崭新的教育探讨与实践尝试。
一、项目化学习的含义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被定义为:是一门用提问驱动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课程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而需要学生参与的是实际问题处理。总之,这是一门基于问题而非基于识记能力的自主学习与探索型教育的方法。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可以结合实际,了解数学知识。在项目化学习中,老师应该正确指导,以促使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二、项目化学习的特性
(一)实操性
项目化学习源于日常生活,问题应该是源自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并且在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实用性强是最突出的特点。在项目化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当中,即采用动眼观看、动手操练、动脑思考、动嘴交谈等方法,将学生活动组织在课堂当中,并创设丰富而现实的教学活动情景,让学习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真实世界,从而学到理论知识,并能使用理论知识,提升能力,能够完成任务,做出成果。
(二)可行性
设计的教学项目应遵循数学课程规范,与实际课程内容相结合,各项流程活动在教材引导下,确保教学方向的明确,且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有困难的相关题目。课题的任务要刚好在可以掌握的状态,不要超出他们目前的实践技术层面,这样他们可以自主制定方案、研究调查和处理课题中提出的问题。项目教学为进行课程的生活化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选择,也为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制造了优越的环境。
(三)综合性
在项目化教学中,学习者需要运用在几个课程或几个章节中的知识来完成任务。所以,在项目化学习中,学习者不但要进行各种专业知识的融汇,要进行课程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经历的融合,更要进行书本知识与实际能力的融合。由此可见,项目化学习有着很明显的综合性的特征。
(四)开放性
项目化教学中,虽然老师很关心学生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但从没有强制规定指导学生的方式,而是赋予学生更加民主的方式,让学生拥有制订计划、成员分配、实际操作、成绩评定等各个方面的自主性。这使得学习者拥有多元化的自由选择权利,使得项目化课程具有开放式的特征。
(五)价值性
数学项目化学习,让数学课堂更真实地进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从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形成意识,让他们更真实地体会到数学课就在真实生活之中。学生在设计、完成项目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资源与工具,教师从一旁进行合理支持与指导,有助于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自主认知能力;学生加强交流,同时学生在团体协作流程中,通过紧密合作、积极沟通、畅所欲言,在表现自我观点的同时,也学到别人的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经历项目化学习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健康的思考。
三、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习的热情高涨,并愿意就组里所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从而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科研、学习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经过探索的过程,彻底改变了传统数学课中由老师讲解知识而学生被动接触、记忆困难的现象,克服了传统课程中重知识、轻实践能力的缺点,切实反映了新教学标准中所提出的培养分析解题综合能力的课程目标。
(三)培养全体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合众为一,共同查阅数据、资源等,并共同讨论当前交流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新的知识与技巧,并运用之,最终完成项目任务,最后由小组全体人员共同展示该小组的项目作品。所以,和传统教学一样,项目化教学也有助于提升全体成员的创造力与成就感。
(四)提升学生学习内在动力
项目化学习给予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们积极投入学习,为共同完成各项优秀作品而努力吸收各学科的知识,即便学困生也不至于感到在数学课上一无是处。项目化学习给了学生存在感,使得学生有了参与、努力的目标与动机。在共同完成项目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得到增强。
四、项目化学习教学案例
项目化课程融合了多种课程特点,即一个课程的多种知识点。学习情景现实化而具体、学习方式综合而开放式、教学渠道多元而协调、教学手法数字化、教学内容互联网、学习成果多面化而有个性。又由于其具有探究性,传统的校内课程中并没有,要求学生利用起自己的业余时间。也正是如此,本文就一些简单的生活化教学具体内容做了最初的探索,重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项目化学习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将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的项目教学案例《生活中的小数》研究以上特点,并从对案例的分析评价中体会如何开展基于生活的数学项目学习。
在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人们运用日常生活情景来设计一些问题,但是通常在实践课程中的情境都只是流于形式、流于纸面,因此学生并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项目化教学的流程中首先是提出问题,确定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从而设计项目,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参与感。第一次项目化教学的契机来自学校的日常生活。在一次数学课上,学生们都早已作好了课前准备,我在走进课堂时说:“今天我在同学们做的练习中遇到两位巨人,身高分别是(120)米和(135)米。”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我面向全班同学说:“你们对这二位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看法?”某生:“单位填错了,也可以加上小数点。”学生提起了兴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有小数点的数,我们统称小数。“那我们这个星期的周末作业就是研究‘生活中的小数’好不好?”我适时地问道。竟然没有常规的数学作业,学生的眼里也闪耀着兴奋的光彩。
本次项目共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介绍小数的意义
介绍小数的意义:如果这是1米,我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课件出示一米的尺子,它平均分成10份,一段为红色,看着图片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吗?1分米=1/10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呢?
1分米=1/10米=0.1米 3分米=3/10米=0.3米……
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零点几。
环节目标:概念的明确。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以后,老师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概念的含义。先从熟悉的长度单位“元”入手,在具体长度的组成上,运用计数器去感知小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然后再研究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实际意义,从具体事件出发,直观地体会小数单位和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对小数的定义就更加清楚。
【环节二】概念的深化,新知探索
任务一: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可画图、文字、照片等方式展示)
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汇报所搜集的资料:发现微信的红包、小明的体温是36.6℃、小红的身高在1.2米~1.5米之间、一块橡皮是0.5元、一支铅笔是1.2元、世界最小的蜂鸟质量是1.8克、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约8844.43米都是用小数表示。
进一步考察这三种数字的特征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小数点,而且在小数点之后都有一个数字或两个数字;由于师生举例中的小数来源广泛,学习者不仅可扩大认识视野,也可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在潜移默化中初步萌发数学感。
任务一设计说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在较容易的情境下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任务二:请你为大家介绍有关小数的知识
师: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小数,我们走进小数,请你为大家介绍小数的知识。
小组交流及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1.这些是小数;2.小数的中间有一个小圆点;3.介绍小数的读写法;4.小数点左边的数与前面相同,但小数点右侧的数是几就读几。
如果说不到读写就引导(边读边想:小数的读法和我们曾经学过的大数的读法之间有哪些差别?)
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板书),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读法和以前读整数的方法一样,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一个一个读,是几就读几。
任务二设计说明:学生对于小数的深刻体会,原来小数是这样的数。元、角、分是再熟悉不过的单位。既然以元作为单位,当然要去了解小数中每一位数值所代表的含义,这很容易。当然要在计数器上显示每一位整数,同样也很容易。但是将二种最简单的运算方式放到一起,就不容易了。假如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显示一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学生会有哪些感觉呢?我想总绕不开与整数之间的联系,因为小数似乎也与任何整数都很像(同样使用自然数,同样从左往右读,甚至可以用同一个计数器来表示),所以,还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相同的?而这种答案,也将会在学生聚焦于以元作为单位的小数,并在计数器上显示的时候逐渐产生出来:数位、数值、十进制等等。而这,也就是我们理解小数概念的关键所在。
只有懂得一位小数的概念,知道0.4意味着什么,才有可能知道0.4千克是400克而不是4克。这就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抽象。通过两次抽象的助推,学生走向了理解小数意义的深处。
任务三:带上10元到超市购买你喜欢的物品,根据你购买的物品,你能提出2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说说你的方法。
任务三设计说明:在数学新知探索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尝试能列出“0.8元+0.6元”“0.8元-0.6元”的竖式计算,优化的设计层层引导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验,在读懂竖式的流程中根据具体购物情境帮助学生了解,能够将“元、角”写到竖式上,从而便于学生体会其中的计算算理,让学生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将0.8元和0.6元分别转化成8角、6角,得到14角,再化成1.4元。突破重难点环节中,要牢牢把握教学知识的“魂”实施教学,利用前面两个例子迁移到“1.2-0.6”竖式计算,三个竖式计算完毕,为了让学生有机会交流和质疑,同时继续追问“为何要把小数点对齐”,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学生经历计算的过程,展示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本质的思维过程。像这样,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数学活动体验,促进对新学知识的真正转化。层次分明的练习题、趣味横生的闯关游戏,将“讲理”与“明法”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找到了方法,还理解了方法背后的数学道理。
任务四:我是精明小当家
任务之四设计说明:利用这样的教育手段,使学生知道数学和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学生也就可以在限定的时期内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展自主研究,具体可分为如下步骤:首先,在实际购物情境中提炼出一个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第二,把一个小数的大小比分为以下几种,零点几和零点几,零点几和一点几,一点几和一点几,一点几和二点几等:第三,在分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总结出转化单位,化成分数、与数形结合等方式;第四,概括地总结出一位小数的大小等比较方式。
【环节三】成果评价
教师评价体系也是项目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评定要以学生任务完成的实际作用为主体评判方式,每一项任务完成后的作品也是教师评分的重点内容。而通过设置有关作品任务完成情况的五个指标的教师自我评估(在这次活动中,根据自身表现把每项评价后面的角星涂上颜色,3个涂满则为做得最好)和教师评分量规,就能够带动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和反思能力的提高。当然,即使经过自我评估,一些自以为成绩还不够好的学生也会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做到更加注重全过程投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也就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无限动力。
五、结语
经过深入研究项目化学习的含义、特性与意义,并进行初步的项目化学习探索以后,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项目化学习所给予学生的活力和能量。尽管上课前准备了相当多时间,项目实施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能使学生们有所体会、有所成长就足够了。所以,项目化教育是一个典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项人人可以参加的创新实验活动,其所强调的并非最终成果,而是实现项目的过程。这个教学模式更突出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分组合作练习,让学习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加以探索,并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项目化学习所倡导的育人理念更偏向于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更着力于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业,更能适应学校自我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