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心理学发源于上世纪末,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一种新型心理研究模式。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探索语文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内心感受,发展自我人格,探索育人路径,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阅读教学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和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二、阅读教学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好好读,并且在阅读学习中有收获。阅读教学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育的质量。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的进展,并在教育领域也开始慢慢发展起来。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已经与很多学科教学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能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发展。同时,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思想能够增强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丰富阅读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营造氛围,构建能体验积极心理的课堂环境
1.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胜任学习
阅读内容的选择,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知识积累。帮助学生保持天赋和个性,引导学生选择能理解、能感受到阅读快乐的文章,要求教师能够更多地展现热情、爱和关怀,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转换成殷切的关怀和深深的理解,从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与学生心有灵犀的交流,从而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驾轻就熟,胜任学习。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产生归属感
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小组学习中的角色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有恰当的位置,发挥作用,找到个体归属感;小组形象、组名、格言、发展目标和规划等,使学生感受到作为其中一份子的光荣和使命;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会产生个体归属感,从而促进积极心理的发展。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满足自主感
自主学习要能够满足学生自主的心理需求,必须让学生有获得感。如果放任“自主”而学无所获,学生就会在茫然中不知所措。要让学生自主而又学有所获,首先,熟读教材,明确目标。不同年龄阶段的自主学习应该具有不同的目标:低年段,教师的指导要具体一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少一些;中年段,教师只做方向性的指导,把自主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高年段,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有效指导为辅。其次,教师要处理好课型、知识结构和类型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课型来说,阅读课比讲读课有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在记忆性知识与思维性知识的学习上,思维性知识的学习要有更多的自主,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思考。再次,自主学习要形成完成的过程。“自主学习”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从过程看,自主学习要有一个“导”和“学”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要持之以恒的过程,不是偶尔一篇课文学习的自主,也不是即兴一堂课上的自主,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自主。
(二)培养积极人格
1.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对幸福的追求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体验人物对幸福的感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表现了对幸福的追求。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围绕种子“那一定很好”这句话,让读者感受到追求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幸福,无论是一粒种子,还是变成一棵树、手推车、阳台地板,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幸福。
《秋天的雨》,通过色彩、气味、收获感受季节变化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不懂就要问》中的孙中山,在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幸福;《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老屋在助人的同时得到幸福;《肥皂泡》中的冰心,虽人到老年,回忆起童年往事依然感到幸福;《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拥有惊人的智慧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感受“活下来”的幸福。
2.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积极的人格特质
六大美德24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我们的奇妙世界》是对世界的热爱,《荷花》是对大自然的爱,《燕子》是对动物的爱;《赵州桥》是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我不能失信》是诚实守信,《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对信仰的坚守和对尊严的维护,《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自信;《两小儿辩日》中的求异思维,《匆匆》是感受光阴短暂珍惜当下……
感受人格特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文章的主要情节往往最能体会人格特质。在情节的不断推进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慢慢呈现。所以,认真理清情节脉络才能感悟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后做出全面的归纳。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可以归纳成五个部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从这几个部分体会鲁滨孙的成就感、幸福观。
(2)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体会人格特质。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作者除了正面描写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还会以环境、其他人的语言、行为进行侧面描写。教学时,可抓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词句,体会人物性格。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章表现鲁迅先生对身边人的关爱,但直接描写着墨不多,更多的是通过“我”“佣人阿三”,以及伯父去世之后许多人自发来送行的情景,来表现我对伯父的敬仰之情,感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学时,既要抓住鲁迅先生指出“我”囫囵吞枣的情节,也要抓住周围的人对先生的怀念和爱戴,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人格特质。
(3)抓住时代背景和环境体会人格特质。时代背景的不同,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也会有所不同,人物身上总会烙下时代的烙印。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也会影响人物的言行举止与性格,通过时代背景与生活背景理解一个人的品格,会更加鲜明和深刻。《鲁滨孙漂流记》表现鲁滨孙的智慧和勇气,假如不是在一个荒岛这样的特定背景,人物形象就会逊色很多。因此,教学时,要抓住生活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体会鲁滨孙在绝境中不妥协、直面困境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培养积极情绪体验的能力
积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关注的三个重心之一,是一种自我愉悦的情感,使学生自我愉悦,感受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和美好的事物。
1.在阅读中体验人物的积极情绪
想象画面,沉浸在人物情感中,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和作品人物“共情”,如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当成作文中的作者:“我”为什么会有“变成一棵树”的念头,变成树之后又有什么想法和做法?抓住关键词句感悟、理解。
2.感知文中人物积极情绪的起因
为什么会有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从何而来?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珍惜,对未来的期盼,都是积极情绪的源泉。比如《漏》一文,为什么老婆婆除了一头小胖驴之外一无所有,连房子都是漏水的,她还说“自己什么都不怕”?《枣核》里的那对老夫妻,生了一个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却依然欢喜异常?因为他们珍惜当下,珍惜拥有。
语文教学除了教授语文知识外,更多的是育人的功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营造氛围、创设环境,满足学生胜任、归属和自主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积极体验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丰富情感体验,养成积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