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形成科学的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家综合实力和国情的客观认识,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自然地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国家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初中地理课堂是实施国土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本文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浅谈教师应该如何结合实际,挖掘地理课堂中的国土安全教育内容,并利用国家标准地图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领土完整;国土安全;中国疆域
当前,俄乌战争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担忧,战争起因与俄罗斯周边地缘政治的复杂多变密切相关,直接表现在两国对交界处两个地区的主权和领土的争夺上。一个国家的国土安全与否,决定了国民是否能安居乐业,决定了国家经济是否能持续发展。在初中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国土安全教育是最佳的选择。
一、在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国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将专业的地理术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考试检测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新课程标准》早就指出,这并不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每一章节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都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专业知识,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从而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分析事件、思考问题。
第二,地理教学内容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两个部分不可能有明确的界线,比如在八年级中国地理内容中,教师讲授到祖国的每一处山河,爱国主义情感都油然而生,教师的情绪必然感染着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爱国主义是个人对国家归属感的体现,同时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地理学科中大量生动多彩的素材,非常利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人教版初中地理在七年级下学期讲授的是世界区域地理,对每个地区或国家的范围位置都有科学的界定,也兼顾政治历史的角度,所以利用地理课堂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尤其是国土安全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国土安全教育的法律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其中,“领土完整”是初中地理中“疆域”必须学习和强调的内容,下面将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疆域》的部分教学设计,浅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
三、在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国土安全教育的教学过程,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海陆兼备的大国——“一点一线皆是河山”》为例
(一)与本节地理课内容相关的国土安全教育的素材准备
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的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特辑(以下简称“特辑”)——“一点一线皆是河山”,采用高清精准的地图,将正确和错误的地图进行对比分析,直观地介绍了中国的岛屿、国界、标注在地图上的正确画法,是对地理教材非常必要的补充,也是学校课堂进行国土安全教育的最科学准确的素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基础,基本掌握各种尺度下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会从半球、纬度、海陆三个方面来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但是对中国疆域范围的认识,还停留在“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的肤浅层面上。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强化概念
领土,包括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是主权国管辖的国家全部疆域。国际法承认国家在其领土上行使排他的管辖权。领土同时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对象,是国际法的客体。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所以国家的领土是不容侵犯的!
教学环节2:中国领土的四至点
提供“特辑”地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四个点的位置,特别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很多学生会误认为在海南岛最南端)。
教学环节3:中国的陆地领土
(1)结合课本讲授,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的大小、陆上国界线长度、与哪些国家陆地上接壤。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3,依次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
(2)提供“特辑”地图,强调陆界线不能画错的地方。适当补充2020年6月发生在中印边境冲突的资料,发生冲突的地点就在图中的阿克赛钦地区。在缅怀戍边英雄的牺牲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意识和决心。
教学环节4:中国的领海
(1)结合课本讲授,我国领海范围的划分方法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3,自北到南,依次找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众多岛屿;两个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2)提供“特辑”地图,强调岛屿不能画少的地方。适当补充钓鱼岛的相关时政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领海同样神圣不可侵犯,意识到国力强盛才能保证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
(3)提供“特辑”地图,强调跨海标注、特别行政区标注、界峰名称标注的准确方法。
四、在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国土安全教育的实际成果
(一)细化了学生对中国陆地领土范围的记忆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中国疆域轮廓的认识,普遍就是“一只雄鸡”,是一个笼统、象形的印象,至于轮廓该向哪里凹凸,是非常模糊的。在经过本课结合“特辑”的标准地图后,学生的记忆明显清晰准确了很多。教学效果在后面讲授“中国行政”内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播放小苹果版《大中国》视频时,不少学生迅速发现了地图中的错误之处:缺少了阿克赛钦地区!
与此同时,学生运用七年级所学的经纬网定位及地形、河流参照定位的读图方法,进一步巩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颇有成就感,信心倍增,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加深了学生对中国领海范围的理解和记忆
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关于领海范围划分的概念,大部分学生不知道领海范围是要算距离的,更不知道国家领土包括领海、领空。通过强调“特辑”地图中南海断续线的画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领海的范围。
同时,通过“特辑”的标注方法的介绍,学生了解了为什么海南岛要跨海标注,为什么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标注的字体和颜色要与省级行政单位相同,为什么界峰名称要标注在国境内。使学生充分领会到:“中国虽大,一点也不能少;地图虽小,一处也不能错。”
(三)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国土安全意识
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后,知道中国曾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饱受欺辱,其中最让国人咬牙切齿的就是多次割地赔款,国家的领土被侵略者肆意践踏占领。现在中国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结合课本内容和“特辑”素材进行国土安全教育是最合时宜的。
钓鱼岛事件、中印边境冲突事件都在提醒国人,保障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学生作为初中生不能冲锋在第一线,但可以通过地理课堂学习,掌握科学准确的知识,对外国敌对势力做出有理有据的批判。
(四)加强了学生使用标准地图的意识
目前,针对少年儿童的科普类书籍种类繁多,其中各式各样的地图更是林林总总,但是从家长到孩子,都缺乏鉴别地图是否标准的意识,造成大家看地图只是看个大概或看个五颜六色的漂亮,等到了某地区发生领土争端想要查找地图时,才发现手中多张地图的标识是不一样的。此课结束后,很多学生自发地翻查家中的地图,鉴别正误,当发现有错误时马上告诉家人原因何在。这样,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延伸到了课堂以外,为学生终生受益。
总 结
初中地理课堂面向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少年,目前虽然他们不能直接参与到保障国土安全的实际工作中去,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学生们在课堂中培养形成的国土安全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未来国家安全保障的理论和精神基础。作为地理教师,有着对学生进行国土安全教育的义务和职责,应该立足课堂,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利用好地理的学科优势,把学生培养成为用知识武装起来的爱国者。
参考文献
[1]郑亚辉.初中地理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以毕节市林口二中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09):191-192.DOI:10.16751/j.cnki.hbkj.2014.09.085.
[2]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星球研究所.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特辑“一点一线皆是河山”[Z].2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