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一直是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着重探讨了素质教育视野中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大学语文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有世界上极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但随着中国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一般重在功利、专业而非人文关怀,因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出现了工具化、实用化的倾向。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专业技能丰富,但知识面、知识结构欠合理,适应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都受限制。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到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而大学语文教学无疑在素质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指出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他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那么,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怎样的现状,又该如何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责呢?
1 社会功利化影响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困境
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设以来,尤其是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特殊意义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有关大学语文方面的报道更多反映的是大学语文课的尴尬地位。现在高校尤其是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一种普遍现象,过于强调实用、技术知识的传授,抽去了植入个体心灵深处的理想教育和人格培养,使得那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心灵。就“大学语文”所面临的状况而言,有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容乐观,表现为阅读量低,语言文字能力差,人文精神欠缺,创新能力薄弱。
如果长此以往,大学生连基本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都不具备,那么整个大学生群体乃至国民的文化素质就会持续弱化,最终走向整个民族人文精神的衰落,这将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危机。
2 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改革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必须双重突围,才能找到发展的机遇。这种突围体现为两个层面:既要从内部进行彻底有效的自我突围,还要在外部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子的种种观念误区。经过几年的独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我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做了如下归纳:
2.1 改革教学内容,培育人文情怀
第一,“大学语文”应当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积淀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文化精髓不是单纯的文学知识,而是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精华。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及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格境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杨叔子院士说过:“人文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思维的智愚以及言行的文野、事业的成败。”
第二, “大学语文”应当同时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两个方面,以人文性为根本。过于侧重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大学语文就如同被抽去了灵魂,成为纯粹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更主动的为学生做些人文性的引导。目前,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主要集中于动漫卡通、网络文字、短信段子等类读物,传统经典由于文字艰深难以进入他们的视野,,五四以来形成的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也难以被他们汲取,这确实是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一大缺失。
第三,建构具有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高校应该具有和谐的、良性的、浓郁的人文氛围,校园氛围如同校园的背景,它的色素构成与导向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学养成分和品位高低。除了开设人文课程,有目的地建立一些人文社团,组织人文讲座和学生人文实践,为大学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改革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大学语文的教学课时较少,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多东西,学生长期被动学习也会产生依赖思想和厌学情绪,大学语文教学的诸多目的根本无法实现。要发挥大学语文课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第一,以系列的人文性话题为中心进行讨论,对接学生的生存情绪。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置一系列的话题,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当今的生存状态写成文章。学生的参与,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张力,从人文角度去和学生的生存情绪搭界,更好地提升和内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这些话题的设置基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和学生生存情绪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
第二,经常进行写作锻炼。大学语文课程不能忽视写作的要求,它是嫁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但门槛不能定得太高。我们要求学生随时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不强求篇幅长短,各尽所能,把习作的数量与质量作为奖励分记入课程考核成绩。大学语文课大多开设在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此时他们正经历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督促他们去记录这些或隐或显的心灵轨迹,既对他们的人格成长有帮助,又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2.3 改革考核模式,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众所周知,我们早以习惯于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他们学习结果和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大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事实上,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不仅仅表现在对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建立等方面,还表现在人文意识的形成、敢于质疑的精神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乃至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确立,对美的感受程度等诸多方面,绝不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所能涵盖的,所以创建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多元性原则在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把考核评价标准由期末一锤定音的单一式,变为结合学生课堂学习实际、能力逐步提高的实际、认知不断发展的实际、审美水平渐次提升的实际,全面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3 展望大学语文的发展前景
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鲁迅先生在《中国语文的新生》一文中指出:“即使很难,也还要做;愈很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但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仍将“上下而求索”。如何更有效率的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素质、思维品格等方面施以影响的多种功能,为学生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为他们的精神成人提供引导和帮助,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现如今,大的形势已经改观,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同气相求,自立自强,以实绩使世人改变观感。希望我们“行走于自己开辟的大道”,成为“奋发和有为的一群”!
参考文献
[1] 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2] 吕永林.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J].光明日报,2004(12.21).
[3] 阎立钦.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J].教育研究,1999(1).
[4] 王宁.高级母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J].中国大学较育,2004(6).
[5] 于漪.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J].语文学习,1999(5).
[6]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