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审美乌托邦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 要:本文以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一书的理解为前提,试图通过对技术硬壳下肯定文化的表述、对美学观点的阐述引出马尔库塞在其思想晚期对“审美乌托邦”这一宏大社会构想的论述,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关键词:肯定文化;美;自由;新感性

马尔库塞在其代表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一书中集中论述了发达工业社会基于技术合理性之上的极权特征,并指出个人在满足虚假需要的物质沉沦中走向了失去了否定的单向度、成为单面人的危险现状。

发达工业社会使技术去“中立化”,技术作为产品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政治、媒介、哲学、艺术无不被打上商业、贸易和娱乐的符号,成为商品形式;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物化被赋予了合理的样态,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使阶级差别的平等成为可能,它取消了已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的和未满足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人被技术所驯服,处于麻木的归顺状态;实证主义在发达工业社会取得完胜,一切都可以被计算量化、效率超越一切、效率统治一切、交换价值压倒一切、真实价值无从挂齿,一切价值不分物质抑或文化都被囊括到技术商品的维度之中并被大量加以复制,成为工具性的手段,成为生活的真实目的。

在这样一个被技术保护着的、封闭的、孕育顺从主义的、不要革命只要医治的,从而防御着历史替代性选择的凝固现实系统的现实困境中,马尔库塞在其晚年绕过政治经济批判,从席勒、弗洛伊德等人的学说中汲取灵感,从人本主义的文化批判角度阐述了一个基于审美维度的宏大乌托邦构想。

1 技术硬壳下的肯定文化

1.1 文化王国的抽象联合体

所谓肯定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文化。在肯定文化的王国中,人们的理想、欲求和幻象不过构成了抽象联合体,因为这个联合体本身不对现实产生任何作用,它是社会现实的显现,亦是维护社会现实的工具及手段,它表现出一种文化的非异在性,无法释放任何真实的人性潜能。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统治的合理性使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理性分裂开来,这种基于技术之上的统治合理性通过把艺术整合进统治的领域,最终使艺术的理性成为虚假的东西。

事实上,艺术被用作了社会凝聚的工具,因为“大众交往形式把艺术、政治和哲学与商业广告和谐地,而且通常是难以觉察地搅在一起,那么,这些交往形式遂把这些文化领域牵领到它们共同的标尺——商品形式上。灵魂的音乐也是生意的音乐。人们在其中注重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真理的价值,它的核心是现存状况的合理化,而所有异在的合理性皆应向现存状况俯首。当自由、完善这些伟大的词汇在屏幕、收音机和讲坛上被竞选领导人和政治家们宣告时,它们旋即成为毫无意义的音响,这些无意义的音响只有在宣传、实业、训练、娱乐的语境中才能获得其意义。”物质的世界被看作是实然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中,人与物是作为商品而发生关系的,“这些文化的虚假宣传和期望被转化成了由政府和企业资助的、受个人操纵的文化活动,成了它们向群众心灵延伸的执政之臂”。

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文化这种“异在化”的存在在现实中成为了“非异在化”的政治附庸,借助于这种“非异在化”,文学和艺术知识纯粹只为现实形式涂脂抹粉而非抵抗现实,文化在全面的物质化中走向了它的反面,成为肯定文化。

肯定文化无法超越当下直指这样的现实: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组织起来的这个世界,已把个体的发展转化为经济的竞争,把他的需求的满足,抛入市场中之,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表现为事物本身的法则,人将自己的存在交付于一个外在于他的目的;劳动市场战胜了人性的凯旋,人们没能意识到这种“做一天公平的劳动,得一天公平的工资”合理表象背后所蕴含的不公平的逻辑起点——生产资料私有制,没能意识到人的抽象平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作为具体的不平等而实现的事实本身。

于是文化这一形而上的“道”也逐渐成为形而下的“器”,价值转移到了技术工作之中,快乐也被抛出精神之外,文化同社会一道失去了否定的维度,无法意识到 “物质世界本身只是质料,只是潜能,与其说是存在,不如说是非存在。它们只有参与到‘高级’的世界中,才可能成为实在的东西。在所有这些形式中,物质世界对外在于它并惟一能赋予它价值的东西来说,都是纯属质料和素材的东西,只有借助理念‘自上而下’的恩赐,真、善、美的东西才能与它发生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恩赐并不存在于物质关系之中,恰恰存在于文化本身。

由是,在马尔库塞看来,肯定文化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成了为现实赎还的有力筹码。

1.2 肯定文化的现实赎还

怀特海曾指出:理性的作用,乃是高扬生命之艺术,它出于“求生存、求好生存、求更好的生存”的“三重冲动”,成为向生存环境冲击的指南。

正如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破坏性行为时人们才会愈发强调建设性一样,这个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指出了理性还尚待被发现、被认识、被接受;指出迄今为止,理性的历史作用还一直是压抑甚至毁灭人的生存、求好生存和求更好的生存的冲动,或者实现这种冲动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在马尔库塞看来,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文化=意识形态=操纵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全面胜利阻塞了其自我反思的可能,而作为在理性的对立面(非理性)——感性之中存在的文化也屈服于现实丧失了自中个性,成为现实赎还的有力筹码。

如果我们说理性是向外开拓自然的利器,那么感性则致力于向内诉诸灵魂的幸福与安歇,因为“文化在根本上是理想主义的。对孤立的个体的需求来说,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对肉体的痛苦来说,它反映着灵魂的美;对外在的束缚来说,它反映着内在的自由;对赤裸裸的唯我论来说,它反映着美德王国的义务”;因为“灵魂是高贵人一种内在生存的感受,让人在所有真实的和业已定形的东西中,还能提取一种对他的生命、他的命运、他的历史之最隐秘和最真切的潜能的确切感受,在所有文化的早期词汇中,灵魂一词是一种标准,它意味着任何超越尘世的东西”。

但现在,灵魂“不再是征服的源泉,而是自弃的源泉”,它隐藏着对个体的身心残害,因为它不断对现实开脱,因为理想终究只是理想,而现实就是现实。也就是说,一方面,幸福的享受只允许表现在精神理想化的形式中,而另一方面,理想化又废除了幸福的意义,人性的潜能因而不再是向世界发起攻击的前沿,而成为向后方撤退的一道防线,自我陶醉式的欺骗和满足取代了创造。

马尔库塞指出“肯定的文化用灵魂去抗议物化,但最终也只好向物化投降。灵魂遂成为生活的惟一避难所,灵魂使屈从具有尊严”。在一个价值是由经济法则决定的社会中,只有借助灵魂和精神性的事件,才能展现出这样一些理想:诸如人类、个体或不可替代的人事超越所有自然和社会差异的东西;诸如在人身上还存在着真理、善端、正义;但所有现存着的被压抑着的人性缺陷都只是通过人性来赎还,而不是用现实的行动加以赎还,它被用作在意识形态上向资本主义经济投降。

人们的感性向理性高举投降的大旗,人们早已习惯了放弃或压抑任何对技术理性集权特征的不满要求,并用这可怜的已经被理性降服了的肯定文化形式消融着在这个社会中他们所没能意识到的种种不公正与不合理。

2 审美世界的自由呼吸

社会披上了厚厚的技术硬壳,让人看不到革命的可能缝隙,但也正是在这种基于人道主义的文化批判中,马尔库塞从文化自身的特性中看到了变革的曙光,在他看来文化的对象是美、其目的是自由,只有在审美的世界中人们才能自由呼吸,幸福才有可能作为一种文化而非物质被再生产。

不同于现存的肯定文化,马尔库塞认为“艺术都包含着否定的合理性,在其先进的境地,它即是大抗拒——对现存本身的反抗。”因为艺术天然地与社会保持着一定距离,极权主义社会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将其作为现实赎还的有力筹码,但一旦艺术取消了文化的肯定性,它将在否定性的审美世界中释放人性潜能。马尔库塞在著作中很少直接论述“美”的范畴,他的美学思想借鉴了以往的美学研究成果,主要受到了席勒等人的影响。

2.1 艺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

人的世界可以分为现实界和理想界,但现实界被技术理想所统治,于是人的意志便自然跑到理想界中去寻求安慰。那么如何超越到理想界,又如何与生活保持适度的距离呢?这便要通过“美”,它是帮助我们超越现实通往安慰与理想境界的,它为人们的生活构筑了一层天然的浮萍。

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它能够为我们很好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越现实的程度的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阔大还是狭窄,看它能够在变动中见永恒、在不纯洁中见纯洁,在不自由中见自由。

在马尔库塞看来,“美的世界,事实上只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因为它处于生活的实际条件之外,因为它脱离了人的实践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美的世界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首先,美区别于真,它的主要功用,就是把人提升到理想的高度,而并非敦促理想之实现;其次,美区别于善,它主要源于从直觉得来的意象(幻象)而不主要起于道德意志,美既非“道德的”,也非“不道德的”,而是“超道德的”。因此,我们说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美感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所以相较于善和科学而言,也便是无所依赖的。

在这里,我们会在“距离”二字前加上“一定”一词的限定,这是因为,美既非完全绝缘于现实世界,亦非完全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隔”与“不隔”,美始终在与现实界的“隔”与“不隔”之间找到自身的立足点,它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无关乎利害的占有,另一方面也要也要使人能领会、能欣赏。

第一,美要求“脱俗”。“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占有的奴隶,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却终不能创造艺术,捕捉美感。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要从实用世界跳开,啄破宇宙这个“蛋壳”,纵身跳出,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事物本身的美。“脱俗”要求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用一颗空洁灵动的心对自然生命的生发去体悟去创造,人在这里是行为的主体。“我们看一颗树,常常会觉得它不如水中的倒影美,同时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深更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的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见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它是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第二,美要“脱俗”并不意味着美要“弃俗”。席勒就曾批评过把审美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割裂开来的做法,指出美不能脱离任何真实和特殊的情况,相反,它还必须知道和评判我们对每种特殊情况的评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直接经验到的真实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的园地。“美”是主观化的客观,是“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美的思想必须面向这个世界,它应当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而不是用一堆华丽的虚词构筑起来的虚无。

所以宗白华先生说“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文艺之所以能够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而并立而无愧,这是因为它的根基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

在“俗世”中“脱俗”,在“主观”中发见“客观”,正是这一次次的矛盾和一次次的超越赋予美以极大的生命力,就像席勒所说的那样:

“不用怀疑,时代会产生艺术,

但假如艺术是时代的学生或是时代的宠儿,

这对艺术而言都是不幸!

让艺术回来,

不是为了取悦时代,

而是为了净化时代。”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美,不是附会,不是抽象的升华;

美,是在“俗”与“不俗”的统一中自然生发出的美感。

2.2 美在于能感受,能想象

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美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不过是空气的震动,图画不过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也仅仅是串联起来的字,对于麻木的心灵来说,就算请伯牙为其弹琴,他也只能联想到绵匠弹棉花。

可以说,在技术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工业社会之中,技术理性的无往不胜越发破坏了人们的感性能力和想象空间,如果说理性的能力代表的是一种统一性,那么人性自然生发的感性想象代表的则是一种多样性,人性中本来的二维空间现在愈发仅仅剩下单面的理性维度。

席勒认为:“是文明本身给现代人类带来这些创伤。人性的内在统一被打破,具有破坏性的竞争分割了和谐的力量。一方面,一种想象力在知性的种植上制造破坏,为这种培植已经花费了这么多劳动者的心血;另一方面,抽象的精神熄灭了那些本可以温暖心灵燃烧想象力的火苗”,于是“人永远被束缚在一个小小的碎片上,只能形成一个碎片,在他耳边除了单调的齿轮的转动声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声音,他从来没有想过发展自己的潜能,他不是通过奉献自己的技艺、致力科学研究、给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来结束自己,而是通过无所事事来终结自己。毫无生命的规定取代了鲜活的意义,实践的记忆成为比天才们的感受更安全的屏障。”

我们知道,在某一程度上,心灵的情感取决于充满活力的生活,而情感范围取决于人的想象力的丰富程度。然而现在,分析的主导优势正剥夺着想象的权利,将其削减到物质的财富的限制范围之内,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也让人们的心愈发险隘,因为人们因职业而固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他们的想象力无法拓展,只是从既成的逻辑思维中来观察现实世界,就像戴上了高倍望远镜,放大了一些东西,同时也缩小了视域。

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了感情,这个世界便另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人生也便另是一个人生。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去感受。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能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只能呈现出压抑人本性潜能的物化状态,“思”和“想”这两个字都从是从“心”字部的,思想是人们的心灵获取感性材料再加以抽象升华的,脱离心灵感受的生活不可能真正完满。我们说艺术是基于意象之上的情趣的活动,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

俄国著名思想家在《美是自由的呼吸》中曾这样写道:“美不是被动地理解某种客体化的世界秩序。客体化的世界不懂得美,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与美对立的机械化。美是经过此世的突破,是对此世的决定论的摆脱。对自然界中的美的理解不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要求人的创造行为。客观性是异化和抽象的,,是决定性和无个性,美不可能属于决定的世界,美是对决定的摆脱,是自由的呼吸。客观的美就是美学的幻想。不能在幼稚的现实主义的意义上理解美和理解并体验着美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美不是从客观世界走向人的。美是客观化世界里的突破,是对世界的改变,是对丑陋的战胜,是对世界必然性的重负的胜利。在这里,人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美把人从斗争与妥协、自由与奴役、纯粹与野蛮、理性与蛮横的双面分裂中拯救出来,它给我们安上了想象的翅膀,或向上升腾、或向大地沉入,引导人们摆脱肉体需要的限制而自由活动,让人们渡到了自由的彼岸。

席勒用如诗般的语言向我们勾勒了这个自由的天地:“事实上,艺术会将从当今时代接受事物的,但是它的形式将从更高尚的时代来,甚至会超越所有的时代。而他的本质将绝对不会改变,那里,从自然的纯净的天空中流动着一切美的源泉,这源泉从来没有受到过污染,哪怕是从黑暗的漩涡下流过。

如果艺术的高贵比自然的高贵存活得更长久,在艺术激励天才形成和觉醒思想之前将继续存在。在真理促进它胜利之光渗透到心灵深处之前,诗已经捕捉到它的光芒,人性将发出耀眼的光,而黑暗、潮湿的夜晚也将依然悬挂在山谷中。

但是,艺术家应该如何避免被处处包围的时代腐朽呢?他只能向上眺望自己的尊严和法则,而不低头俯视财富和低级的要求。他既要摆脱短暂留下的自己的痕迹的无用动作,又要摆脱运用绝对措施而收效甚微的狂热梦想。

让艺术家用理想的肖像标记幻觉和真理,让他在想象力和最严肃的行动中运用这一理想,总之,运用一切感觉和精神的形式,从而让他静静地在无限的时空中完成他的任务。”

世界的价值无疑是面向人映射其光辉的,

离开人的观点,自然本无所谓真伪,真伪是科学家所分别出来以便利思想的;

离开人的观点,自然本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伦理学家所分别出来以规范人类生活的;

同样,离开人的观点,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美丑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

人,才是价值的最终目的,生活本身既是手段亦是目的。

马尔库塞从美学家的观点中汲取养料,最终提出了他的审美乌托邦学说,并试图从美学层面寻找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

3 审美乌托邦——一个宏大的社会构想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