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中。”由此可见,聆听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就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过程如何通过聆听甄别细节,培养学生“会审美的耳朵”进行阐述。
审美过程从感知到认知、到感性到理性、从感受美到鉴别美,都离不开“聆听”和“会审美的耳朵”。当学生对于什么是音准、音色?无从辨别;当学生听到一首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作品,却心如止水,甚至想快些逃离音乐……就是缺乏“审美耳朵”的典型表现。此时,我们不应该指责学生“不懂音乐”,更不该把责任归咎于客观困难。学生在经典音乐面前无精打采,在潮流音乐面前却“两眼放光”,是值得审美教育者反思的问题。学生不懂得辨别艺术作品中的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审美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如何改变这一“窘况”?并身体力行,尽快去改变现状。
审美教育,应当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美,认识美、参与美、欣赏美、分析美、甄别美。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会审美的耳朵”。如何培养学生“会审美的耳朵”?
一、聆听中感受音乐美
中小学音乐课的各种教学任务都必须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进行审美教学,教师应遵循“多听少讲”“带着思维听”“在听中认知”的教学原则。学习乐理知识,应该是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去讲解。如:认识音阶、全音、半音、乐句、乐段等,都必须给学生相应的音乐或音响,帮助学生通过音乐、音响理解、掌握新知识;而了解音乐家,最佳的方式应该是反复聆听欣赏作曲家的代表作(哪怕是片段)。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或语言描述层面,学生对于音乐家的认知是脱离音乐的、空洞的;认识乐器的音色和优秀作品,最好的方法是聆听乐器演奏,在音响上去认识乐器的构造和演奏方式、发展文化;建立音准概念和能力,更加要靠“聆听”,好的音准绝对是“听出来的”;认识演唱中声部的分类、音色、声乐技术、辨别男高音、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男中音,同样靠“聆听”去达成,而不是光靠讲解和文字描述;合唱艺术的和谐之美,要靠“聆听”去感知;交响乐的大气磅礴,需要在“聆听”中去感受;戏剧的余音缭绕、源远流长,需要通过“聆听”去获取艺术感动;学习歌唱基本技能,同样需要建立在“聆听”示范演唱上。
脱离了“聆听”,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认知都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审美教育教学过程“聆听”的“量与质”问题,也就是“多听”和“听富有审美价值的音乐”。量是“聆听”根本前提和音响积累,脱离了听的量,学生的内心音响是贫乏的、有限的,无法支撑审美认知提升和内化的。而脱离了“质”,学生内心的音乐、音响是缺乏音乐性和审美质感的,甚至是错的音响,是一种审美误导。
二、细节中鉴赏美
“细节决定品质”。每一个成功的音乐作品,都是由无数个成功的细节美构成。经典作品更是处处均显细节美。也就是这些细节美,造就了作品独一无二的整体美,同时汇集成音乐世界纷繁多姿的大美、纯美、完美。教师在审美教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细节美”的引导。敏锐地把握每一节课、每个环节,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哪个细节?让学生知道,这个作品到底美在哪里?如: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开头两小节的节奏动机和休止符,就是作品独特震撼的细节美,它音乐形象鲜明、震撼,也是显现作品风格的标签性细节,给人瞬间的震撼之美、思索之美。细节美是审美的“核心元素”,认识了不同细节不同的美,学生对于不同作曲家,不同时代音乐,内心美感就异常清晰。如:休止符在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作曲家为什么运用休止符?我们该如何表现和理解休止符?同样是休止符的细节,《春江花月夜》里的休止符和《闲聊波尔卡》中的休止符,有怎样的美感差别?
如何关注音乐细节美?考验的是教师是否具备善于发现有教学价值的细节美。同样的作品,面对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课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需要推荐的细节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应该实现和课程审美目标无缝对接,有针对性地选择作品细节。细节美的关注聆听,是一架审美“梯子”,它可以放大作品美的独特性,以“零存整取”的神效,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前所未及的音乐世界。
三、对比中甄别美
对比,是塑造艺术美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对比是教学中甄别美的有效法则,也是实施“审美”过程的法宝。教师在实施“多聆听”“听出质感”“听出收获”“听出细节美”时,应横向、纵向地去引导学生“对比式聆听”。通过“对比式聆听”,引导学生认识:奏鸣曲与回旋曲的区别、半音与全音的区别、五声调式与西洋调式的区别、山歌与号子的区别。通过“对比式聆听”,学生可以深刻地感知新疆民歌与江苏民歌的不同;通过“对比式聆听”,学生可以深刻感知小提琴的清亮、中提琴的温暖、低音提琴的深情;通过“对比式聆听”,学生可以清晰感受长调的悠长、渔歌的舒缓、小调的柔和、大调的坚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紧紧把握住“对比聆听”的主脉,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不同音响的美感差别。在对比中感知美、分辨美、认识美。
培养学生形成“会审美的耳朵”,懂得甄别艺术美,是一个十分繁复的课题,也是一件极其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是,通过长期的审美听觉培养和引领。当《黄河协奏曲》响起时,学生热泪盈眶,倍受鼓舞,找到民族的归属感……那时,对于审美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极其荣耀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