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美术教育对小学生的美育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多有助益。本文将围绕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三方面影响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到小学美术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创新;想象力
小学美术上课形式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极为有益。首先无论教师带着学生上室内课还是室外课,剪纸还是画画,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课堂都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教师课堂知识的讲授,是形成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状况,有计划性地像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进行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的热情。美术课本上的一切的美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美,脱离了生活的美术,是毫无根基的。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美,发现美,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名画资源,带着学生欣赏名画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作品的美主要由点、线、面、色彩共同塑造,点、线、面等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结合,就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效果,学生的审美各式各样,对美的接收点也有很大差别,只要教师稍加讲解,名画的艺术感染力,,常常能够引发学生的美术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空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比如说,美术课堂上,教师也经常会带着学生学习剪纸,但是班级的学生很多,只有做在前面的部分学生才能看清老师的动作,多媒体教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录一个剪纸视频,或者是在网上找一个多媒体视频,播放给学生,不但可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看清剪纸过程,还可以反复播放。
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美育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会综合学生的心理、思维等方面的状态,设置适合学生进行美术创造的情境,从而使得学生思维活跃,动手积极,热情主动地投入的课堂创造之中。比如在“小扇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各式各样的扇子带到课堂,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说出喜欢的原因,进而引导他们画出或者做出他们认为更加漂亮的扇子。制作扇子,或者绘制扇子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过程,这里面夹杂了学生自己的思考,他们会想,怎样才能画出扇子的折痕,或者怎样才能使得扇子收展自如,这把扇子要写什么字,上什么颜色,绘什么图案会更加漂亮,这是一个较为丰富的动脑创造过程,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莫大的好处。当然教师也不会让学生一味自己发挥,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或许能够将心中的想法付诸于行动,有些学生却无法做出心中所想的作品,这时教师常常会出来引导。教师的美术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等同于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
教师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美术教材,开展务实的美育教育。美术课本上的每一个图案,每一幅画,都凝结着作者的想象力,教学为学生讲解这些图案,这些画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于生活根本的过程。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发现,这些抽象的情感,可以化为各种各样的性状、线条,还有颜色,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都密切相关,久而久之,生活中许多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产生关联性,他们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小学美术课,不仅仅只发生在室内,教师还会有计划的带着学生去室外展开美术课堂,教师在室外更倾向于带着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室内闭塞有限的空间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但室外宽阔丰富的环境却为学生提供了放飞想象的条件。
总之,小学美术课不仅培养学生高超的绘画技巧,或者使得学生获得审美能力。美术是一种需要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建立起联系的学科,这种联系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搭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运用想象力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就是运用想象力将心中的生活事物和生活画面进行转化和加工的过程,美术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正面效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快乐,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力,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无可替代。
参考文献:
[1]张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160-161.
[2]韩丽红,潘玉君.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4):72-77.
[3]殷芳慧.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