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告别语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结束时道别的礼貌用语。本文阐述了英汉告别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差别,分析了英汉告别语在内容和形式,以及内涵上的差别。这些差别在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引发误解,所以为了化除误解,中英文化的人在交流时应该谨记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给与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告别语;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告别语是交际过程结束时道别的礼貌用语,包括在途中或公众场合相遇时寒暄后的告别语、访问辞别语、交谈结束语和电话结束语。告别语的格式一般比较固定,而且受到焦急规则的严格约束。由于文化的不同,汉英之间在告别语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 对当前接触的评价
英语国家的人道别时很注意对双方接触的评价,以表达愉快相会的心情。例如:“Nice to see you again”,“thank you for a nice afternoon” “It’s nice to talk with you” 等。中国人道别时一般没有如此复杂的对当前接触的评价语,注重的是相互表达关切之情。然而,因事求教于人或摆放受到热情的招待之后,客人则会以感激的心情和卑己尊人的态度对当前的接触做出积极的评价。例如:“今天的交谈很有收获,谢谢你的帮助”,“您的指点很有启发,谢谢您的教诲”,“您如此热情地招待,真是过意不去。”等等。
2 两种道歉的不同涵义
汉英告别语中都有道歉的形式,但其方式和含义是极不相同的。由于两种文化的人心理上的差别,英文化的敌人在道别时常常表示为不得不告辞而表示歉意。除了习惯于用编造的“谎言(white lie)”来制造告别的借口以外,道歉话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临时离开一下,也要说一句 “Excuse me”(对不起)。汉语道别语种的道歉的含义则不同,表达的是为打扰了别人或占用了别人的时间而深表内疚。所以中国人常常说“对不起,打扰了”,“对不起,占用了您不少时间”。英文化人对这些话往往会产生有趣的误会:“我并未感到你打扰了我,也为表现出受到了干扰,为什么你要这么说呢?”,“我高高兴兴地帮助了你两个小时,你怎么说是毫无用处,只是在浪费时间呢?这不是故意侮辱人吗?”他们不明白,中国人是处于对对方的关切,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去找他,他完全可以安安心心地干自己的事,所花费的时间完全可以用在自己的事情上。在这里,中国人的相互关切之情和英文化的个人自尊与自主不受干扰的心理直接发生了冲突。所以,英文化的人就难以理解应邀作客的中国人告别语种的道歉形式了。
关切语祝愿的不同
中国主任在客人离去时喜欢说“慢走”、“一路小心”、“您走好”等话,客人则不断对主任说或“请留步”、“别送了”。最后主人会说“那我就不远送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这类道别语评论几多,甚至将这些话直接翻译成外语,当成一些“荒唐”用语而传为笑谈,认为这些话不仅莫名其妙,还给人以父母般的命令人的感觉。他们不了解汉语这类送行语是视朋友如亲人的一种“叮咛”,表达的是关切之情。即使“一路顺风“也主要是关切,意思是希望路上别出事。他们也不理解中国主任吧客人送出大门,甚至还会送了一程又一程这种行为,认为此举毫无意义。英语注重的却是祝愿,强调的是对别人个人自主的尊重。所以,英语告别语种主要语居多。最常用的告别语 “Good-bye”的意思就是一种典型的祝愿语,即“愿上帝与你同在(“God be with you”)。英语国家的主人也只是在住房门口向客人道别。
3 表达再次相会的愿望形式也有差别
用表达再次相会的愿望的方式道别是许多国家的交际礼俗,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都有这一习俗。但是文化不同,貌合神离的文化差异也不罕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也是有发生,美国与西方有些国家的交往中有关的笑话就不少。有些美国学者就在他们的著作中提醒外国人不要对美国人所使用的这类道别语产生误会。他们说,美国人有的交谈结束语挺起来像是邀请语,但并不都事要再次相会。例如:“我们什么时候再聚一聚”,,“我们找个时间一起吃饭吧”等等,并不是真正的邀请。许多人还指出鉴别真假奥请的方法:只有说明邀请的具体时间才算是真正的邀请。
以表达再次相会的愿望的方式道别在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如:“有空常来啊”,“星期天没事就来我家吃饭”,“什么时候到我家吃饺子吧”。这类话与上述英语道别语一样,由于没有明确地约定时间,一般人都明白只是一种客套而已。然而,在中英交往中,中国人的某些告别语往往会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成真挚的邀请。例如:“到我家坐会儿吧”,“时间不早了,就在我家吃饭吧”,“到我家吃了饭再走”,“我家今天包饺子,就在这儿吃吧”……中国人都知道这类话只是一种客气的告别话,一般不事真正的邀请,而且遵照中国人对邀请以谢绝为礼貌的风俗,听话人都事客气地表示谢意,说一句类似“不了,以后再登门拜访的话就可以结束交谈。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常常将这些告别语理解成真诚的邀请,因为,在他们听来,邀请的时间是明确的,而且对于真诚的邀请,应以愉快的接受为礼貌,结果往往弄得主宾双方都很尴尬。
4 结束交谈的过程的差异
交谈的结束事一个缓慢而又复杂的过程,各种文化都不例外。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干扰,结束交谈的过程就显得更为复杂了。在当中既有语言的障碍可能产生的误解,也有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从文化的角度看,误解往往发生在结束过程的形式区别上。一中英为例,两种文化交谈的结束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寻找合适的终止谈话的机会、由客人提出需要告辞、客人最后离去。但是,三个阶段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英文化的前两个阶段基本上停留在语言上;中国人在第二阶段即体现在行动上—说出需要告辞时即起身,握手,想门口退去或走去。英语国家的人见客人已起身握手,当然就感到告别匆忙发生了,因而也就不便挽留了。
5 结语
通过汉英告别语的对比,我们需要在学习英语时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需要清楚认识眼影告别语存在语言和文化差异:汉语突出的是关切和敬重;英语强调的是欣赏和祝愿。在对比汉英见面语的过程中,我们会清楚地发现汉英见面语之间的差别是:中国人注重的是卑己尊人和相互关切;英文化的人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尊。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和与英语国家的人交际中必须十分注意两种文化礼貌的差异,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清楚地认识和得体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
其次,用汉语交际时,必须遵循汉文化交际规则;用英语交际时,必须遵循英文化的交际规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学会交际规则的得体转化。例如,中国学生拜访英文化教师告别时用英语说: “You must be very tired” 或 “Tomorrow you will have to get up early”,英文化的人就很反感,认为这是 “imputing moves of tiredness and business to the host” 与英文化的礼貌相悖,因为在英文化中告别者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表示歉意。否则,主任就会因 “being deserted by the guests” 而产生反感。这是学习英语的人常犯的错误,即照搬母文化的交际规则。
参考文献
[1] 朱湘燕;影响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陈向阳;国内英汉语用对比研究综述[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曲卫国,陈流芳;告别语“拜拜”与汉语口语语体的缺环现象[J];修辞学习;2005年03期
[4] 乔丽苹;汉英“电话邀请”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