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年轮以学期计数,岁月以送走的一届届学生为期,用青春斑驳见证一群又一群人的精彩童年,是我认为最幸福的事情。种树培根,育人育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同的孩子有如培育、守候不同的花草,长刺的玫瑰、低头不语的含羞、热情的蔷薇……性格不同,陪伴、引导的方法也就不同,而历经种种方法浇灌出来新枝叶、花瓣就是教师最引以为豪的收获。
【关键词】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特殊学生;二胎;离异
一、案例背景
一年级刚开学,每天在校门口哭半个小时的涛涛就已经纳入我们的“特别关注对象”名单。经过几个星期的耐心引导,细心呵护,涛涛改变了很多,各方面的适应都比较好。但随着二胎弟弟出生了,这个本来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突然又无所适从了。
“老师,我头晕……”“老师,我呕吐了一次……”“老师,我爸爸说我发烧了就要回家……”家长私下跟笔者沟通,觉得是孩子认为弟弟抢了他的爱,他不愿意来学校,怕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他了。
【案例分析】:涛涛属于幼小敏感类型学生,家长特别关注和宠爱,教育以顺从和物质奖励为主。一年级上学后,幼小衔接需要过渡,因为和家长相处的时间非常少,严重缺乏安全感。尤其是有了二胎,一回家发现全家人不再围着自己转,孩子瞬间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结构的突然变化,给孩子带来了更多不安,甚至有被抛弃的错觉。
【教育策略】:针对涛涛的情况,笔者开始有计划地一步步疏导孩子的内心。首先,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关注,当他跟笔者说哪里不舒服时,笔者都会先“察言观色”,确定是孩子的小聪明后,拉着他给他擦擦汗,然后抹上神奇的“万能油”,让他在学校有安全感。班会课上,笔者会跟他们一起探究妈妈是如何不容易才能把我们生下来,她的爱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还让大家一起分享弟弟妹妹的趣事,孩子的眼里慢慢放出不一样的光芒。接着笔者又跟家长沟通学校教育的进度,让家长配合,按这个组合套餐,“二胎”的风波慢慢消退,孩子慢慢找回了安全感,还无形之中建立起了做哥哥的责任感。
孩子每一个不可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是深有原因的。通过这次的“二胎风波”,笔者更深刻地意识到,身为老师必须弯下腰俯下身子去跟孩子打交道,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孩子的世界,才能正在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离异家庭情况反思培根育心
“老师,你快来看,香蕉皮,这里有,这边也有!是小东故意扔在这里的。”“你亲眼看见他扔的吗?”“我亲眼看见的。”“我也看到是他扔的,他说想看别人摔倒的样子。”
顿时,笔者火冒三丈,心想:“这孩子,怎么每次都有他的份,昨天才处理了他偷拿同学橡皮泥的事情。”笔者压制住内心的怒火,走到小东跟前:“外面的香蕉皮是不是你扔的?”“不是。”小东弱弱地说。“明明是你,我们都看见了。”小东见那么多人指证他,撅着嘴一副仇视大家的样子,低下头看着地板不再狡辩了。看着平常那么倔强的他沉默了,笔者的气也消了点,带着他去走廊上把所有香蕉皮捡起来。
【案例分析】:小东刚转学过来的时,性格活泼大胆,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能力不错,是老师们眼里的好孩子。一个月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据班长反馈说:小东没有定牛奶,可偶尔有牛奶喝,而班里其他同学的牛奶有丢失现象。笔者单独找到了孩子,确认了他“拿”了别人的牛奶后,立马在班上开展了小班会,教育孩子们未经同意不能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也找了小东单独教育引导。可过了一段时间,班上陆陆续续又有孩子举报小东拿了他的橡皮,拿了他尺子还不还,又拿了笔记本……
【教育策略】经过这一连串的事件,笔者知道解决问题得找到“根”。下课时笔者故意要他给我送作业本去办公室,借机跟他聊他的老家、童年故事等,他的小眼睛瞬间焕发出欢喜的色彩。趁着孩子的信任,笔者问孩子为什么不经过别人同意去拿别人的东西呢?得到的答案是:我喜欢那个东西,就想拿来玩一下。接着笔者又换位引导他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刚才的兴奋没有了,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笔者接着鼓励孩子,老师说过知错就改是一种难得的品质,老师会很欣赏这样的孩子。孩子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老师,我要改正!”听到这个许诺,笔者微笑着摸摸他的头。
了解孩子的基本想法后,笔者还要跟家长进一步沟通。原来,他的父母离异了。妈妈和继父忙着工厂的事,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基本属于放养。所以形成了很顽皮、很大胆,没有规则意识的性格。而离异对妈妈的伤害,也曾在孩子身上宣泄过。孩子被批评多了,对批评和指责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的无视,依旧我行我素。
针对这个情况,,笔者跟妈妈说清楚事情的严重性,其实孩子很聪明,只是各项行为习惯不好。笔者向妈妈提出了多关注孩子,多了解孩子,注重原则,以鼓励为主的建议,希望家校合作能帮助孩子全方面进步。接下来的时间,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笔者就会在班上公开表扬他,跟家长表扬他。孩子得到了该有关注和赞许,开始争取更多的进步,现在连捡到了橡皮都要亲手交给笔者,更为难得可贵的是,通过了同学们的集体同意,担任轮值班长。
“问题学生”“坏学生”等等,也许只是表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赤诚之心,都有向上生长的思想,就像常青藤一样,也许某个时间节点,他是往旁边生长的,但作为“园丁”的我们及时把他牵回来,他一定会长得更高更好。
参考文献:
[1]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顾明远.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