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葫芦的秘密》是由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于1958年创作的经典童话著作。该书情节生动有趣、想象丰富,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取材贴近生活,适宜儿童阅读。
该书的主人公叫王葆,是个爱幻想的小学生,总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宝葫芦,宝葫芦帮助他得到了熏鱼、画报、玩具等各种东西,还助力他下棋和考试,但在这些过程中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王葆逐渐认识到宝葫芦并不是一个好东西,便向同学坦诚了秘密,并将宝葫芦扔掉了。至此,宝葫芦炸成碎片,王葆的南柯一梦也醒了。整本书章节清晰、环环相扣,以宝葫芦带来的喜和忧为矛盾主线,通过写主人公少年王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经历,批评了好逸恶劳的懒惰思想,点明了不应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深刻主旨。全书寓教于乐,言浅意深,是一部值得推荐和阅读的经典著作。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神奇、文影对照、矛盾质疑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教会学生看目录、做预测、善提问、写批注等阅读方法并加以演练。
3.对整本书的阅读进程进行规划、指导和安排,为后面的“读中交流活动”和“读后展示活动”作部署和铺垫。
【教学重点】通过感受神奇、文影对照、矛盾质疑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看目录、做预测、善提问、写批注等阅读方法并加以演练。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激趣,引入书本
1.出示中外名著、故事、动画中的各种宝物图片,学生谈宝物的出处和神奇之处,总结出宝物都有特异功能,进而引入本书中的宝物“宝葫芦”。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让学生自由谈中外宝物,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交谈中学生能发现中外宝物都有神奇共通之处,从而自然激起想探究本书中“宝葫芦”神奇奥秘的阅读欲望。
2.出示书本封面,学生仔细观察封面上的书名、作者、封面绘图、出版社等信息,并交流从封面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疑问。师适当补充作者张天翼的介绍。
【设计意图】阅读封面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第一步,从中可以对这整本书产生宏观的认识,让学生带着自主发现的信息和由此产生的疑问开启阅读之旅是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的体现。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涉全书
1.师生共读书本的梗概、序言和目录,交流从中获得的关于主要人物、主体内容、主题基调、章节架构等信息。
【设计意图】读书本的梗概、序言和目录能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书本的整体把握,为进一步阅读奠定基础,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的阅读规律。
2.小组合作,根据前两个环节交流所得填写书本信息卡:作者、出版社、主要人物、章节、总页码、类型内容、梗概。
【设计意图】填写信息卡是对前面整体感知环节的信息记录,小组合作的形式能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共学,扩展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板块三.共读开篇,预测后文
1.共读第一章《偶遇宝葫芦》,感受宝物的神奇。老师引导在神奇之处圈画批注,关注“立刻”“马上”“一眨眼”等词,交流总结出宝葫芦的神奇之处既体现在它独特的出场方式,更体现在它能迅速实现主人的各种愿望。
【设计意图】共读初体验,初步感知宝葫芦的神奇之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同时也实践操练了圈画批注的阅读方法。
2.师生交流由第一章中“立刻就有了熏鱼”预测后文宝葫芦还会帮王葆实现什么愿望,学生可根据前文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充分交流后教师再出示后文的相应文本片段进行印证和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有助于推进后文的阅读进程,预测后再用原文验证又是一次有趣的阅读体验。
3.观看电影《宝葫芦的秘密》中宝葫芦帮王葆抄试卷答案的片段,再一次直观感受宝葫芦的无所不能和作者想象的神奇。
【设计意图】电影是可以将文字变成直观可视画面,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宝葫芦的神奇。
板块四.关注矛盾,质疑思辨
1.聚焦核心问题:既然宝葫芦是王葆“要什么就有什么”,那么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王葆是不是从此就无忧无虑了呢?学生继续用学过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讨论。
【设计意图】得到宝葫芦之后的喜与忧是整本书的主线,不劳而获之后喜忧谁多是本书要讨论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预测和讨论就是直击主旨,指向矛盾冲突之处,给予学生思辨和质疑的空间。
2.教师出示王葆考试抄答案之后的文字片段,学生体会王葆失落不安挫败的心情,从而明白宝葫芦给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惹了麻烦。
【设计意图】这个文字片段与前面抄试卷的喜悦电影片段形成呼应,学生在前后的对比中发现故事情节的转折,体会不劳而获惹麻烦的主旨。
3.教师再出示书中“得到了模型却失去了友情”“下棋比赛吃了马却当众出丑”等情节片段,小组合作填写“喜忧对比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情节的剧透,学生对前一环节得出的“要什么有什么”“有什么烦什么”的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表格的形式让对比更直观更明显。
板块五.制定计划,预告后续
1.师引导学生制定整本书阅读的个人读书计划,以章节为横轴,以阅读时间为纵轴进行规划和记录。提供多种形式供学生参考,可以是图表、卡片或“鱼骨图”“树枝图”等。
【设计意图】经过前面几个环节,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了,但真正着手读起来时还是会因篇幅过长而缺乏耐性、难以持续,因此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规划,用记录卡等形式来督促自己的阅读进程。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更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更能调动内在积极性。
2.预告后续的读书活动,将于第二周开展“鉴宝辩论赛”、第三周开展“课本剧表演会”两项活动,请学生认真阅读书本,为这两项活动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整本书阅读的三课三环节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第一节导读课要为后面的两节课做好铺垫和部署,有了预告学生阅读起来也会更有目的性、效率会更高。
3.结语:葫芦到底是不是个宝?认真读完才知道。让我们按照自己制定的阅读计划、用上老师教给的阅读方法开启愉快的阅读之旅吧!期待下周能在“鉴宝辩论赛”上听到你有理有据的精彩发言哦!
【设计意图】课末再次激趣、总结课堂,对学生接下来的阅读给予期许和鼓励。
【教学反思】
从统编教材广泛使用以来,“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理念便逐渐深入人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正视。从识字到阅读,从阅读短文到阅读长文,进而阅读整本书,是学生必须跨越的三个阅读台阶。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既是阅读能力的迁移与延展,也是阅读视域的延伸与扩展,还是阅读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小学生阅读整本书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既考验耐性、又考验记性、还考验悟性。基于此,整本书教学的意义,就是引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阅读整本书,成为终身的阅读者。
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师一方面应给予学生积极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提供持续的阅读动力;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授予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会读、爱读、乐读。因此,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应分为“三课三环节”来开展:一是读前推荐课,旨在阅读前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指引阅读途径;二是读中指导课,即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问题支架、表格记录等形式推进阅读进程;三是读后分享课,即通过故事会、辩论赛、知识竞答等形式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 三种课型贯穿整本书阅读过程的始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激趣、规划、指导和跟踪,帮助学生更顺畅地读完整本书,读而有法,读有所获。
本次教学设计呈现的是第一种课型,即读前推荐课。此时学生刚拿到这本新书,对书的内容还缺乏了解,对阅读完整本书还缺乏勇气,因此本节课便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环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对书本内容产生阅读兴趣。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地读完整本书,本课还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如做预测、写批注等。此外,作为“三课三环节”的第一环,本节课也对后面的活动进行了规划和整体部署,以便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阅读,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能力。因此,本设计较好地达到了引读和激趣的目的。
当然,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较少进行对比表格的填写和鱼骨规划图的制定,在操作时有部分学生有点手足无措,需要多加引导和训练。
参考文献:
[1](加)阿德丽安·吉尔(AdrienneGear).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M].岳坤,译.接力出版社,2017.
[2]薛法根,梁昌辉.整本书的导读要义与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