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三全育心”德育模式实践探索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素质教育,德育先行。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各级领导和各类学校的重视。基层的中小学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但更多以碎片化形式呈现,缺少系统规划,活动内容不成体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以“和乐文化”为底蕴,结合自身特色推出了“三全育心”德育模式,整体架构学校德育体系,创建德育品牌。

[关键词]管理机制;三全育心;德育模式;德育课程

前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基层学校要将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

纵观现今学校的德育课程和活动,称得上多姿多彩,但细究下来发现,仍有不少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活动内容零散碎片化,目标不明确,主题不突出,机制不健全,德育实效得不到保障。对此,在我国大力推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三全育心”为德育品牌。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我校将育人重点落脚于“心”字,以“和乐文化”统领全局工作,整体架构学校德育体系,不断创新德育形式,彰显德育特色,突出德育实效。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介绍我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成果。

一、探索德育管理机制,推进和乐文化发展

江义中学地处佛山顺德勒流江义村,是一所广东省标准化公办初中,其前身为勒流黄连梁季彝纪念中学,2012年10月搬迁新址后易为现名。学校逐渐沉淀和提炼出当下的“和乐文化”。“和乐”,其中的“和”代表“和谐”“和善”“和美”,“乐”代表“乐学”“乐教”“乐群”,因和而乐,乐而为和。

2012年趁着迁址易名的契机,藉顺德区综合教育改革的东风,我校开始创新内部治理机制改革,经过不断的探索,现已形成了成熟的“新型扁平化管理模式”。在学校德育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由学校学生成长指导中心领导的纵线管理和由年级部领导工作的横向管理。

在“和乐文化”的统领下,在新型内部治理机制的的前提下,学校德育工作也同步开启了新的探索之路,提出了“三全育心”德育模式,以和养心、以乐润德。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学校章程的规范引领,和乐课程的有序开展,三全育心的深入人心,评价机制的成熟高效,在制度规范中不断增强意识,在品牌特色中不断彰显成效,又进一步推进我校“和乐文化”的发展。

二、践行“三全育心”模式,滋润学生健康成长

育心,是整个德育管理模式的核心,学校从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出发,以心理教育贯穿德育管理的整个过程。近几年来,我校重点投入资金,逐步完善心育功能场室,共400平方米,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我校作为顺德区最早引进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从2005年开始走上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历经了初步探索、稳步发展、常态实效三个阶段。在心育中心全体成员的专业指引下,全校教职员工践行全面、全员、全程的“三全育心”模式,滋润着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德育工作添砖加瓦。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心”开启校园生活,持续细化心育工作常规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心育中心)和心理危机干预小组,以专职心理教师和心理A证老师、团委教师为骨干成员,倡导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心育工作。所有参与管理学生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等级的心理证书,持证上岗。目前,全校教师100%持有C级以上心理证书,除了3名专职心理教师,还有部分教师考取了AB证书。

每年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开展心理测试调研,一生一档;同时,每学年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加以更新。心育中心将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排查综合信息作出反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进行科学评估之后,分类制定干预方案,实行定期跟踪、动态管理。

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作,逐渐形成了心育工作常态“十个一”:每学年召开一次校长动员会、坚持每周每班一节心理常规课、每周一篇心灵健康温馨语、每月一次学生心理专干培训、每学期一次男、女生青春专题讲座、每学期一次学生心理团辅活动等。特别是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教职工心理培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基本知识与技巧,有效推进“德心融合”。

(二)聚焦学生成长问题解决,坚持心育课程动态开发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无疑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心育指导中心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发展特点,设计以“青春花开”为主题的各年级的校本课程,并定期开展男、女生青春期讲座。

随着生命教育的兴起和生命教育问题的凸显,学校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创新心理教育课程内容,尝试构建生命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经过十年心育课程实践,学校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性别平等教育”理念,并汇编制作了校本心理课程包“青春花开,需要关爱”(国作登字-2018-L-00543358),为学生解读青春期性教育与性别教育的困扰。

(三)家校社区合作共育,构建新型心育共同体

我校学生以外来工子弟为主,学校通过初小衔接,送心理科学到小学,通过“护航生命 快乐童行”项目驱动,帮助4-6年级孩子掌握必要的成长知识,悦纳自己身体的变化,做好升上初中的各种身心准备,同时,邀请家长通过现场讲座、现场辅导、家长广播、微信推送等方式和孩子一起小手拉大手,一起学习心理知识,家长之间通过家长义工、家长进课堂,互相提高,形成德育、心育相融合的教育氛围,结成心育工作共同体,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在此基础上,学校心育团队联合驻校社工和社区机构,通过开设心理团辅第二课堂以及学生心灵成长花园等,有效利用家长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建设更广泛的心育共同体。

三、构建和乐德育课程,全面培育江中学子

我校文化品牌是“和乐”,因和而乐,乐而为和。在德育课程建构上,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实际情况,确立了“和乐”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内外相和、乐知悦行的江中学子。课程框架:

(一)横向:三个课程群——怡心课程群,乐知课程群,悦行课程群

(二)纵向:四个层次——1.拓展型必修课程 2.拓展型选修课程3.探究型课程 4.特色活动

(三)总体框架

四、积极创新德育工作,助力品牌学校创建

近年来,我校在德育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四大创新点。

其一,以“和乐文化”为底蕴,探索形成“新型扁平化管理”,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使得德育教育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其二,适应时政要求,大力践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校除了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外,还举行了专门的劳动教育,同时家校合作,共同培育学生懂得劳动的技巧,懂得了劳动最光荣的含义。

其三,基于我校西藏班的存在,将民族教育、汉藏文化交汇通融,开展了大量民族特色活动。我校从2017年开设内地西藏班以来,每一年都会举行“我在顺德有个家”等大型活动、红色教育活动,为我校的德育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

其四,将班会、心理、道法三种课程整合(详见上述课程体系表),实现了心育和德育的充分融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三全育心”德育模式初见成效。

结束语

作为培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要不断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继续以“和乐文化”为统领,深化“三全育心”德育模式的改革实践,不断创新方式,丰富内涵,强化特色,突出实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创建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乐兴贵.彰显德育特色 突出育人实效——关于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09):14-15+2.

[2]金益平.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当代家庭教育,2022(21):155-157.

[3]边佳楣.国家课程为中心“主题联动”学校德育实践探索——以浙江省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为例[J].中小学校长,2022(07):63-67.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