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适应赋权理论的视野,采用案例分析法,谈谈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知识建构权与过程参与权,培养学习自主性、有效性。
【关键词】赋权理论;小学英语教学;微课
一、赋权理论
赋权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学习目标选择、实现和展示过程中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和选择权,以实现深度学习和真实学习”。赋权理论主要赋予学生三大权力:学习主动权、知识建构权与过程参与权。
(一)学习主动权
基于赋权理论指导下的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活动由学生驱动;强调在教学中赋予学生学习的发言权和选择权,让学生在学习的各环节中获得控制权,如学习主题的选择、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结果的表达等,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知识建构权
赋权学习强调开放多元的知识来源,强调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切合自身学习状况的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教材学、用资源学”。知识的传播方式为“学生—学习资源—学习伙伴”三者互动。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与学习资源、学习伙伴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基于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将学习资源内化至自身的认知结构中,与学习伙伴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实现知识的建构。
(三)过程参与权
赋权学习强调教师的讲授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学生通过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过程的管理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共同设计、组织着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不断产生着新的学习需求,此时,学生便需要与教师一同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共同决定学习活动的方向。
二、教学中如何体现赋权教育思想
本节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5 Dinner’s ready A Let’s talk & Let’s learn,教学主题是饮食。
(一)知识输入阶段
在知识输入阶段,主要是运用线上网络平台完成。首先,教师把制作好的两个微课“Unit5 A Let’s learn”和“Unit 5 A Let’s talk”上传到英语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初步感知新知。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学生梳理、总结出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制作个性化的知识重难点清单。教师通过分析、统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作出“食物单复数的变化规律”以及“What would you like?与Would you like...?两个句型的区别”的微课。学生再次进行微课学习后,进行自我检测,利用学习小组交流互动平台,相互交流,相互督促,完成学习任务。
这一学习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分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获得控制权,根据个人学习能力,,把控自身学习进度。再则,“食物单复数的变化规律”以及“What would you like?与Would you like...?两个句型的区别”的微课设计是以学生的问题为驱动,学生有目的、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这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主体责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二)知识积累阶段
该阶段是线上平台与线下英语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创编了“顺德美食节”“朋友生日宴会”“学校饭堂点餐”等真实情境或学生自主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本课所学的重点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和有关食物的词汇创编对话,堂上进行表演展示。
在知识积累阶段,突出体现了过程参与权的赋予。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建学习小组,主动参与角色扮演的对话活动,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帮互助,创设情境与创编对话。同时,在每一组展示后,同学间进行互评,不断完善对话以及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和社交互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知识转化阶段
围绕本课的学习主题“饮食”,教师提出“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健康饮食”等话题供学生选择或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在班级教学平台资料库里上传一些相关的材料,供学生参考。通过兴趣的指引,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组建起新的合作小组与小组云盘空间。每个小组自行推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讨论交流以划分每个人的任务,形成一份任务分配表,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能力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其中,有一个小组对“小学生饮食偏爱”十分感兴趣,他们决定研究所在学校学生的饮食偏爱问题。饮食偏爱小组利用钉钉平台建立了自己的交流群 ,并在钉钉群中管理和监督每位成员的学习进展情况。首先,小组合作制定出一份调查表。调查对象分为高年级学生、中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每个年级划分由两位小组成员负责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句型和词汇。调查完之后,小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数据,并整理出所在学校学生的饮食偏好,形成一份英文调查结果报告。从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都偏爱吃肉,而少吃蔬果。根据调查结果,饮食偏爱小组开始解决“吃肉多、蔬果少”的饮食健康问题,再次查阅资料,整理出一份小学生一天健康食谱,并在学校推行。
最后,饮食偏爱小组把学习成果上传分享到班级云空间,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老师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让各小组利用学习评价量表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这次学习活动,为下一次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在知识转化阶段,集中体现了知识建构权的赋予。在“小学生饮食偏爱”的调查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的课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设计出“小学生饮食偏爱”调查表,并运用所学的重点句型和词汇进行采访调查,以此实现了知识的建构。此外,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小学生偏爱吃肉,而少吃蔬果”,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如何健康饮食”,这体现了学习层次的再次迁跃,知识运用的深化。最后,学习小组向全班展示“健康饮食”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经验与反思,实现知识成果的共享。
参考文献:
[1]王永军.赋权学习理论及实践案例研究:赋权视域中的技术变革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79-86.
[2]刘和海,潘阳.“以学习者为中心”:赋权理论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18(8):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