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算能力和数据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为了进一步建构高质量低负担的教学样态,同时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关键词】计算教学;核心素养;学习起点
一、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在小学数学检测中分值占80%以上,可见有效地进行计算教学的重要。但往往学生只是会纯计算,遇到思维题就打倒一片了,为甚么会出现“能未高,分却降了,负未减,质先沉了”。究其原因,是我们只看到了问题。在计算课新授时没讲清算理,只是显性的教会了学生照搬模式去计算,去做题海来提高计算正确率。作为教师,原来一节课的时间不断重复加强识,现在要拿出10分钟进行讨论、探究,知识强化时间减少的结果是学生知识技能熟练水平的下降,相信都不是每位老师想要的。
二、小学生学习计算前的知识储备情况
学习起点,是学生理解和解释学习新内容所必须有的知识储备。这种储备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父母文化素养较高的,父母会主动让孩子提前接触一些学习内容。在学生未进行系统学习之前,已具备了一些零碎且关键的知识。
二是学习化社会日渐成型,学生对网络使用频率的提高、文化教育场所的开放,使其从中接触大量的数学信息。比如,四年级下册《买菜》这一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元、角、分的现实背景中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本节课学生要学会算1.25+2.41,3.66-1.25,学生在未经系统的学习前提下可能会算出,但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算。停留在会算的表层,未能理解其计算方法。
三、如何在课堂进行有效的计算教学
(一)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心急,教学生会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现实世界,应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算理规则的发生与发展。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小数点没对齐即计数单位不同,而数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再引导运用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了。
(二)摸清算理和优化算法是重中之重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算理。例如教学小数的比大小,跳高成绩0.69米和0.8米,跳远成绩2.97米,3.13米,3.08米。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从位值的角度出发对三个小数的数值进行比较,结合数位顺序表将三个小数进行比较,还有通过数线图呈现了这三个小数的位置,体现了几何直观的方法,最后归纳比较小数的方法,优化算法。
(三)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分层进行。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学生在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在设计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同时,还可以进行易错题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升,加强学生计算的水平。
(四)习惯比天分更重要
细心阅题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就要注意让学生做到:
1.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2.确定运算顺序,看是否能进行简算。
3.学生要知道计算算理。
4.还应该要学会认真的检查。
总之,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在现实情境感受学习计算的价值所在。同时,要培养学生好的计算习惯,让计算教学扎实有效。
五、分层作业提升,学生学习经验再改造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把单纯的计算做题改为有趣的竞赛,分组挑战,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二)设计层次性作业,树立学习信心
作为一线教师,要兼顾每个层面的学生,应该多去琢磨学生知识理解的“内因”“内在图式”。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内因”大多隐于经验之中,要进行不同的个性化作业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正确把握了,教学才能做到“不陵节”“当其可”,使学生的学习落在支撑点上,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