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课程体系是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之举,也是深化思政课程和各类学科课程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中小学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要真正做到育知与育德、育人与育才的有效结合。鉴于此,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要坚持多学科融入,构建“公共课+选修课+专业课+实践课+隐形课”五位一体课程体系,形成多维度、相贯通、一体化、全覆盖的同向同行育人新格局,从而把校园德育培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形成“校园德育”和“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园德育培育;立德树人;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理念不仅是对育人功能和育人资源的深度挖掘,还是对传统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理念的积极改革。“课程思政”理念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要坚持立德树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1]。“课程思政”理念为高中校园德育培育指明了方向,既要遵循课程内容的发展性、学术性、科学性和课程建设的个性化、多元化,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做到顺势而为、因材施教。因此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的重要前提就是厘清专业课、选修课、显性活动和隐形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立德树人”思想以基因式培育融入到校园德育培育课程体系中,从而,从课程思政理念视角探索构建相互支撑、层次递进、类型丰富、全面覆盖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课程思政”视阈下校园德育培育的价值
中小学以思想政治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为主,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法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的培育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关系着未来大国工匠使命当担和家国情怀的养成,进而影响我国实现科技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因此,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提升中小学德育建设的效率和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这种育人课程模式,体现一种系统性、连续性、统一性的课程观,它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学习,旨在各科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各门课程都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形成一个系统性、完整的课程育人新体系[2]。中小学校园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更好解决理论课、专业课、选修课与思政课缺乏衔接、各自为营等问题,也是追求通过“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不断优化课程的设计,打造“公共课+选修课+专业课+实践课+隐形课”五位一体的新课程体系,实现以“课程思政”理念带动课程体系改革,以多维课程体系建构中小学校园德育需求的目标[3]。
二、“课程思政”视阈下校园德育培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良性循环、和谐互动的系统,需要教育工作者各司其职、协同育人。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课程体系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践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刻诠释党的“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理念,同时培养对国家民族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体而言,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学校从大思政视角精准把握、充分权衡其他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中小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另一方面学习从整体架构进行课程改革,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新理念,从课程的资源、形式、内容、结构出发构建资源丰富、分层多类、内容多样、结构多元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一)推进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高效融入公共课,深化校园德育认知
公共课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包括提升“思政水平”的思政课,提升体能素质的体育课,提升审美素养的美育课,提升劳动意识的劳动课,提升科学素养的数学、物理课,提升文学素养的语文、英语课,提升综合素养的计算机等课程。公共课是提升学生素养、培养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因此,推进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高效融入公共课,是遵循学生身心认知规律,从情感、意志、认知等层面加强学生德育培育的保障。
以思政课的融入为先导,思政课主要从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和拓展模块等三个方面课程融入侧重价值引领。首先,从“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基础模块入手优化思政课的融入,拓展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认识,植根德育意识;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模块入手优化思政课的融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从“四史”拓展模块入手优化思政课的融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以其他公共课的融入为补充,推进学校德育培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推进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有序融入选修课,增强家国情怀
选修课是拓展、扩充高中生知识面和提升高中生道德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选修课对学生价值引领的作用,构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的多元、丰富的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在深入了解校园德育培育体系的基础上,把校园德育培育有机融入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中,既可以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又可以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把校园德育培育有机融入线上—线下课程设置中。
选修课融入校园德育培育侧重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从线上—线下课程入手。首先,依据校园德育建设和学科交叉特点,开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例如“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部分重要论述”等,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爱国主义思想重要论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导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其次,,依据广东省省域和惠州市地方校园德育建设实践,开发一批精品校本课程、活动,如“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惠州中学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活动”,在学生参加活动过程中深刻体会、理解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最后通过线上“网上祭奠英烈”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构建。
(三)推进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系统融入专业课,增强知识技能
专业课是学校进行校园德育培育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的关键课程,是“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建设的主要渠道。各课程及各学科之间在内容、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探寻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变得尤为重要。积极推进校园德育培育融入专业课,教育工作者要深度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做的显性-隐形结合、因材施教、分类推进。通过将学科蕴含的科学精神融入专业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悟科学精神,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行为。
专业课融入校园德育培育侧重知识技能提升,主要从特色课程、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等课程入手。首先,基于学校办学特点,开发一批特色课程,将德育培育融入特色课程中,如惠州中学特色选修课程巩固课、培优课、竞赛课等;其次,厘清各类学科教学目标、思政目标、育人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科基础课程中,赋予各类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不断拓展学科之间的深度和广度,如惠州中学物理学科开设“物理学史”选修课,学生通过了解物理学发展史,培养学生严谨、科学、质疑的科学态度;最后,立足学科发展特点,结合党的育人新思想,不断提升主干课程的开放性、时代性以及引领性。开发一批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特色课程、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推动“课程育人”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
(四)推进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多元融入实践课,践行良好德育行为
实践课是中小学生习得社会宝贵经验、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德育培育的重要载体。教育工作者要开发一批能体现“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与科技活动、志愿活动、拓展活动、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等活动协同育人。
立足专业发展需求、社会建设需要、国家教育改革需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推动校园德育培育融入实践课程中。首先,从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融入,如惠州中学科技艺术节,学生学习“动量守恒定律”之后参加“水火箭”活动,弘扬国家的航天事业,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如惠州中学志愿服务—社区、公园、街道环保宣传,引导、教育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在创新实践课中融入,如惠州中学信息科组组织计算机拓展选修课,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五)推进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无声融入隐形课,培养学生德育意识
隐形课是学校在特定的情景使学生领悟、归纳、总结规律的课程体系。教育工作者要将校园德育培育融入到校园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建设中,发挥学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隐形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校园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入手。如惠州中学五彩凤凰文化融入,赤色:建设生命力校园,以品味育人;紫色:构建生命力制度,以管理育人;金色:成就生命力教师,以德艺育人;青色:构建生命力课堂,以文化育人;白色:培养生命力学生,以实践育人。
三、结语
校园德育培育是叩响“立德树人”木铎金声。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推进学校校园德育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小学人才战略培养,中小学校园德育培育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实际,既要保证学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落实,又要结合学校校本、专业课程特色,积极探索出新时代下呈现适应性、个性化、创造性等课程体系。
本文为广东省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2ZQJK086。
参考文献
[1]胡亚楠.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000989.
[2]莫俊峰.“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06):57-61.
[3]郑利鹏,罗司典.“课程思政”视阈下理工院校生态责任感培育课程体系的诠释与构建[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02):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