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注重对单元整体内容的分析,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因此,本文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和内容结构化的思考。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内容结构化;混合运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如何以课标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两个词汇被重点关注——单元整体教学和内容结构化。
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内容结构化?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的是教师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用整体的观念思考单元教学,把握知识和思想方法,梳理零散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在脑海中建立数学知识框架,与内容结构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方法上,大单元教学强调系统论,引导学生将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进行新的知识迁移,通过类比等形式加强数学知识点的内化。
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和内容结构化教学?
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形成知识框架,减轻学生负担,培养核心素养。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单元的整体设计和内容结构化教学,教师必须研读教材,寻找横向和纵向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对单元内容、课时内容进行设计,有助于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挖掘数学本质。
从知识发展的角度看,数学的对象并非一个个孤立的模式,而是整体性的建构。知识本身不是零散的,是有联系的。但是,不加分析的教学,会让学生将知识割裂,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因此,进行知识的整合,加强其内容的结构化,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具有必要性。
对数学教学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一条主线,让知识实现串联与迁移,引导学生系统地建构知识成为教育变革的必行之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一单元一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进行单元的整体设计,需要从数学内容前后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整体分析。
笔者将以北师大版《混合运算》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和内容结构化的思考。
首先,制定教学目标。通过解读北师大版教材和教师用书,分析学生实际,制定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接着,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对比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可以发现,三个版本都是先学习完二级运算,再学习有小括号的运算。
但是,人教版在二年级下册就已学过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而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是第一次进行学习。
而且,人教版先教学同级运算,再教学二级运算。而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则直接进行二级运算的教学,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的练习中出现了同级运算,让学生通过对比,区分同级运算和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通过对比,我们思考:为什么人教版要先学习同级运算,再学习二级运算?这样教学有助于单元内容结构化吗?会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混合计算单元内容吗?还是按照北师大版的编排思路教学?
笔者认为,按照人教版的教学,先教学同级运算,再教学二级运算,更有助于单元知识网络的形成,且分散了教学难点。
按照北师大版的教学,学生在第一课时需要掌握脱式计算的格式、理解二级运算的运算规则、回顾同级运算的运算规则,容易造成知识的混淆,不利于知识框架的形成。其中,掌握脱式计算的格式以及理解二级运算的运算规则,对学生而言,都是难点,这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在学习二级运算前,学习同级运算是有必要的。
第一,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三个数相加减的竖式计算,理解了三个数相加减,只需要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即可。接着教师再教学加减法的脱式计算,只需要让学生理解书写格式的变化,但是其计算过程是不变的,还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通过对比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不仅让学生自己理解同级运算的运算规则,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只需要把参与计算的结果直接写出来,不参与计算的部分直接照抄,再提醒学生等于号的书写格式即可。
第二,有助于分散难点。二级运算的运算规则、同级运算的运算规则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这几个重点难点放在一起,学困生可能会产生消极学习的心态,加重他们的学习厌倦的情绪。如果先教学同级运算的规则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在二级运算的学习时,已经有了同级运算的知识铺垫,有助于其理解二级运算的算理。这样难点被分散了,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减少理解困难,学生学习心态会更加积极。
第三,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化。当总结出同级运算的运算规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习完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存在不同级的运算吗?什么是不同级的运算呢?和同级运算有什么区别呢?不同级的运算怎么计算呢?请带着问题预习课本。学生这时便清楚,这节课学习的同级运算有自己的运算规则,下节课要学习的可能是不同级的运算,也有自己的运算规则。单元结构按照同级运算和不同级运算的顺序进行,知识是系统化的、结构化的,学生回顾单元知识,,也更容易形成知识网络。
最后,确定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学习《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为了实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内容结构化,学习二级运算前,有必要进行同级运算的教学。
对北师大版《混合运算》单元整体设计如下:
第1课时:同级运算规则的教学和脱式计算书写的教学。
第2、3课时:对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进行教学。学生对乘加规则的理解,会对学生接下来学习乘减、除加、除减产生影响。乘加可谓是接下来学习内容的“种子课”,所以对于乘加运算规则的学习,教师需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其算理,先用一课时进行教学,再通过一课时教学乘减以及练习。
第4、5课时:对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进行教学。虽然有了前面乘加、乘减运算的基础,学生对于先除再加减的规则已经是呼之欲出了。但是,学习除加、除减运算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根据具体问题列出对应的算式。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需要根据乘法口诀得出除法算式的答案,相对除法而言,学生更喜欢乘法。同时,根据情境列出除减的综合算式,学生需要进一步思考,是用一个数减去除法算式,还是用除法算式减去一个数。因此,在本节课,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根据情境,分析问题,再列算式的方法。
第6课时:对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进行教学。有了前面混合运算的知识铺垫,学生接下来学习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只需要激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列出的算式表达的意义是准确的,但是按照规则计算是错误的,怎么办?在学生内心激烈的斗争下,引出小括号则是水到渠成。
第7、8课时:对单元进行整体复习和练习巩固。学习完整个单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单元整体做出思维导图(如下图),以达到内容结构化的目标,理清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减轻学生负担,再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我们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解读教材,分析学生,迁移方法。将“点”上的课时研究放置于“面”的知识体系进行架构,帮助学生以知识网络或概念域的形式进行存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意义建构。因此,基于单元整体教学和内容结构化,北师大版《混合运算》单元,可整合如下:同级运算的教学——二级运算的教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毓信.数学教育改革十五诫[J].数学教育学报,2014(3):1-7.
[3]王群.关于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考[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4(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