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基于“人民群众观点”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人民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中外历史纲要》将“解放战争”改为“人民解放战争”,意在突出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故运用“人民群众观点”指导本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理解人民群众的作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

[关键词]人民群众观点;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运用“人民群众观点”的基本理论,创设教学目标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这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往往是在一定的领导、组织下进行的;另一方面,英雄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也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与英雄人物推动历史发展相辅相成的。理解“人民群众观点”需要把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两个重要内涵。

关于《中外历史纲要》“人民解放战争”一课,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抓住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看似强大的国民党政权走向失败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认识到得民心对一个政权长治久安的重要影响、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二、运用多元史料,神入历史情境,理解“杰出人物”的关键作用

解放战争的原因、过程等内容教材的表述太过宏观、缺乏细节、结论性语言太多,学生难以真正感悟历史情境。为此笔者运用毛泽东、蒋介石等历史当事人的密电、讲话、答记者问等一手史料补充历史细节,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发展过程,感受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勇敢和睿智。具体设计如下。

(一)导入:屈服还是抗争

经过14年的艰苦抗争,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此时,全国人民渴望实现和平、团结、民主,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国际上,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国均表示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和平和民主,做了怎样的努力呢?

(二)战与和的博弈

1.呈现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的电文,感受蒋介石对于和谈一事的急迫,设问:蒋介石为什么这么急着要和谈呢?

(参考:人民渴望和平;美、苏均不赞成内战,支持国共和谈。)

2.呈现材料蒋介石1945年9月20日发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内容,设问:蒋介石真心诚意要和谈吗?

(参考:和谈是假,为发动内战准备时间)

3.呈现材料一、二,设问:中国共产党明知道重庆谈判是国民党的陷阱,毛泽东为什么还要赴重庆参加谈判?

材料一: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赴重庆谈判前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讲话

材料二:“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将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 三民主义”。

——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1945年9月27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能够史论结合、多角度地认知历史,感受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勇敢和睿智。

4.重庆谈判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能否落实?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能够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局势、人民的愿望、中国共产党为和平的努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

(三)生与死的较量

问题: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假设你是当时人民解放战争队伍中的记者,你会如何报导战场上的情况?

设计意图: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放战争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同时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在学生汇报展示后,再呈现战场形势变化示意图,引导学生理清线索。

三、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推动教学过程深化,理解人民群众的作用

本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为: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笔者将这两个问题整合为“成与败的思考”这一主题,并将其设计为三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如下:

1.呈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的资料,思考为什么占据明显优势的国民党不到四年就迅速败亡了,结合史实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

材料三: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材料四:没有政治支持,民心支持,再强大的武 力都是纸老虎。铸就蒋介石历史悲剧的核心因素就在于他对武力控制的迷信和 对百姓人心的蔑视。

——郭富斌《历史的反差与反思——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国共双方实力对比,再结合战争结果,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巨大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国民党会失败,教材上“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这一子目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多的史实依据,而材料五的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2.呈现下列材料,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五:整个淮海战役,近60万作战官兵的身后是500多万百姓,战场上几乎每一颗子弹、每一发炮弹、每一粒粮食都来自百姓日夜不断地运送;而所有的作战官兵都知道,一旦他们负伤乃至牺牲,百姓会将他们转运下战场,把自家的被子盖在他们身上。

——王树增:《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赢,到底是什么在左右着战争结局》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材料,便于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人民群众的作用。

3.让学生阅读教材150页的关于共产党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材料六,让学生思考人民群众为什么愿意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

材料六: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充足的力量和充足的理由,在不要很长的时间内,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但是为了尽早结束战争,减少 人民的痛苦,我们愿意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谈判。

——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和满足人民的对土地的渴望和对和平的向往,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结  语

历史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叙事和思辨,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所以知识层面的讲解可以适当弱化,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更能够凸显本课的价值。“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新教材相对于以往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更应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抓住主干知识,突然人的价值和作用,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本文为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问题推进式教学研究 ”(编号:GDJY-2021-A-b198)、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5E”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16)和广东教育学会2022年度科研一般课题“共生理论视域下农村地区‘U-C-T-S’中学历史教师发展共同体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编号:GDES14334)的成果。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