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以阅读这一高中语文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为突破口,以“读”“演”“写”相结合的创新策略去构筑行之有效的阅读素养评价模式,让阅读开展行之有效。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读、演、写;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语文相对于之前的学段而言,其困难与复杂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新层次,这不论对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理解而言都是一项更为艰巨的挑战。高考更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读写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中生能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注重阅读、写作,但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很难达到此效果。新课标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监督、评价学生阅读过程的效果?本文试着从“读、演、写”三结合构建整本书阅读素养评价模式,以此带动阅读有效开展。
一、“读、演、写”阅读素养评价模式优势分析
依据新课标专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出“扩展阅读视野,积累阅读经验;找到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读思结合,发现阅读价值”的三方面要求,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遵循整本书阅读素养多元化评价这一理念,评价方法的研究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重点聚焦学生的阅读过程与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读、演、写”相结合的整本书阅读素养评价模式。
“读、演、写”演化自叶圣陶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听、说、读、写既是语文学习的四大方法,又是构成整体语文能力的四大方面。其中,听、说主要对应语言,读、写主要对应文字。在这里,“读”是指阅读整本书,泛指阅读,包括精读、泛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写”是指阅读后把有所感、所思按一定的文体表述出来,泛指动笔,包括读后感、论文、剧本等等;“演”是在一定的情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表演出来,泛指动作性的表演,包括情景剧、诵读、小品等,借助“读、演、写”三者评价学生阅读的素养,形象生动,效果明显。
本评价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以过程性评价代替传统的成果性评价,比如在传统的语文评价模式中,我们往往以阅读理解类的题目来分析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这种“简单粗暴”的测试方式枯燥、单一、乏味,大大泯灭学生的阅读兴趣。
传统的试题测试方式虽易操作,分数直观,但很多细节要点都需要我们去考虑,如学生是否之前做过同类型习题进而掌握解题思路;学生是否深入阅读资料后做答而非草草阅读依靠解题方法有指向性地寻找答案;学生是否能在做完习题后掌握习题的精华内容,了解到阅读材料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而不是在得知正确答案后就放到一边、弃之不理。种种这些都表明教师需要寻找到更适合的评价方式,去真正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转变以分数为导向的固有观念,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的学科魅力,积极融入到学习与探究中来。
“读”与“写”其实是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基本元素,语文毕竟是一门语言类学科,积累与运用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读与写的加持,因此在评价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读”与“写”放在核心位置,一方面因为读、写本身就具备衡量学生能力水平、发现学生问题所在的功效;另一方面读、写与整本书阅读间有着紧密关联,我们只有用嘴“读”和用笔“写”才能逐步潜入到书中,去感受那精彩的故事,去品味那深层的内涵。“演”是让学生去结合故事情境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演出来,是一种基于客观存在的主观展示,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与展示机会,更能帮助学生去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全过程有良多裨益。将“演”加入到评价模式中,不仅能从一定程度上让“读”与“写”变得更为丰满,还能在无形中为语文教学注入趣味元素,在学生固有思维转化、阅读素养培养等方面有诸多妙用。“读”“写”“演”三者融合后所构筑的评价模式,以整本书为基展开引导,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莫大帮助。
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素养评价模式构建策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现有的评价模式在激发学生胜负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开展阅读活动,其中应包含写作、展示、互评与反思等诸多内容,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过阅读活动后能对这本书有深入理解与清晰记忆,系统性地掌握书中所涉及到内容。
(一)注重“读”“写”结合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读几遍不如写一遍来得更加真实,这是学生在漫长学习旅途中养成的一种学习与思维习惯,采用手写的方式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为此,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意识到读与写之间的关联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引导与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在之前的阅读评价体系中,教师往往是在学生阅读完固定内容后象征性地问一问他们是否完成阅读任务,由于没有留下直观的“做”作业痕迹,教师也很难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进行把控,而将写融入到阅读中来,可以通过写故事线、写读后感、写人物概述等诸多方式来反映学生的阅读情况,一来能为教师提供更多可参考信息以便于更具针对性地提高阅读教学水平;二来能通过书写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三来学生可以在阅读任务完成后形成一套相对应的阅读笔记或随笔,不仅能给其自身带来莫大的成就感,更对日后复习与思考有良多益处。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去阶段性地对学生阅读质量进行判定,在发现阅读问题的同时提出应对措施,对基于整本书的阅读能力提升有较大帮助。
(二)注重“读”“演”结合
在评价模式构建过程中,我们要有明确的过程性特征,通过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如在阅读《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一章中,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对交战结果的掌握,却忽视了交战过程中的人物、策略等诸多要素,在此评价标准下,学生能做到泛阅读而无法做到精阅读,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策略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去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自行演绎出故事线的变化。教师可以将“表演”要素加入到阅读中,以阅读素材为“剧本”,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角色扮演,有的学生喜欢曹操、有的学生喜欢周瑜、有的学生喜欢诸葛亮,待其深入了解故事内容后便可发挥想象尽情诠释角色,而教师要从表演细节、节目整体效果、剧情原创性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将其引入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中,在培育阅读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表达力、表演力、表现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其综合成长提供助力。
(三)注重“写”“演”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写”与“演”的结合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阅读一些具备深层含义的文章时,需要学生根据心中所想预先写出一定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去激活头脑风暴,将“读后感”等小文本变成“剧本”,利用主观思维达到扩展与提升的效果。如《论语》是一本满载先贤大智慧的书籍,记录了诸多为人之道,其不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透过字词能够看见智慧迸发出的光芒,我们会如同接受“启示”一般明白诸多道理,这时候的我们是需要借助“笔”将所读、所感“宣泄”出来,便完成了理论知识升华这一关键步骤,而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读后感”进行“剧本”创作,旨在让学生将心中所感融于生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完成理实结合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写与演的质量进行把控,设置相关评价标准,要侧重于学生“读后感”是否贴合、“剧本”是否合理且有所创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基于“读”“写”“演”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素养评价模式构建的重要性,相关工作者应该深入理解整本书的概念,意识到学生能力提升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寻找到适合学生群体共性与个体特性的教学方法,反向推演出适合的评价模式,精心设计评价内容,为学生学科成绩提升与个人综合发展提供助力。但说到根本,为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极大提升,是需要教师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做出根本上的改变,真正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助力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凸显。
参考文献
[1]甘荣.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分析——以《论语》为例[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05):64-65.
[2]郑旺来.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2(0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