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重文化(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下,结合学校家长课堂的建设,谈谈在这个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和做法,旨在丰富家校课程的输入方式,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责任,强化三者之间的纽带关系,共同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提升新时代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可,帮助更多人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起到模仿引领的作用。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重文化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文化底色,是培养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思想教育基础。[1]在中学阶段的家校社工作中,将三重文化与家校工作的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家校课程输入的形式,更极大地提升了家校社工作的内涵,有利于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帮助学校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有助于指导家庭加强思想文化教育的方向,有助于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递良好的社会影响。
我校家长课堂在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指导下,依托家校工作坊的整体规划指导,为学生综合发展开设不同年级的家校文化教育,以三重文化作为文化引领,开展课程,帮助家庭教育者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文化品德实践教育,引导成年人更新教育理念,与学校一同积极学习实践,以先进的教养方式助推终身学习。
一、以传统文化为底色开展家校课程
在学校德育工作课程、家校工作坊的引领下,家校德育课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注重在家校课程目标引领下落实民本思想、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教育,鼓励家长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入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美德的主题,从自强、乐业、相助、勇毅、孝悌等主题切入,自觉学习并提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在家校课程中注重从汉字、书法展示方面,集合学校有专业功底的老师和家长中书法爱好者的力量,进行汉字规范书写大赛和迎庆佳节的行书、隶书书法大赛。在讲好中国故事系列主题启发下,学校与家庭一道“讲好校园故事”“讲好家风故事”,组织小学学段学生着汉服启动开笔礼,组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的狂欢节和主题游园灯会,对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进行舞狮壮行的送考活动。社团课也开设有诗书煮酒社、中华文化研习社、粤语社、心灵手巧绣社、武术社等。在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方面,指导家长走进班级讲坛,介绍传统文化的节日由来、历史渊源,结合家长的知识背景,拓展某一个领域的专业内容,带领妈妈穿旗袍秀华服,品月饼诵中秋,着汉服共赏灯,品诗词溯传统,赏瓷器诉家风等。聘请社会知名领域专家入校,进行传统儒家经典的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提供教师授课程序指导,帮助家长结合家庭教育背景挑选适合班情的课程内容,帮助家长明确授课目标,梳理授课逻辑,规范教育语言,并在班级家校课程中,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及时记录反馈,与家长共同推进后续的系列化教育。在完成家校课程后,整理输出材料,建立规范的课程指导,分享课程中的经验智慧,指导学校不同班级、年级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家校课程,完善学校家校社课程体系,起到区域辐射作用,帮助更多家庭实现教育共育。
家校社携手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借助校园阵地,强化不同领域对孩子习得文化的潜在教育作用,营造家校社共进的学习方式,在共同体的学习中,传承文化并形成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地从主观意识层面约束各类不良行为,自觉地建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频共震。
二、以红色文化为底色开展家校课程
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创造了卓越精神品格,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彰显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气节。在这样的革命传统和文化底色的熏陶下,我校德育工作承继广附教育集团红色文化血脉,与南沙区地方国防教育合作,让弘扬红色文化的家校课程得以更好拓展。
我校开设国防教育实体行政班,在学校红色文化展示课程中,融入国防技能、生活、理论、体育、实践五大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深入体会党的正确决策、增进学生对党的理解。在课程目标中注重塑造学子的理想信念,根植他们的爱国情怀,在家校实践中磨砺学生克服苦难的品质,从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红色文化传统的角度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自我、他人、家国的角度出发确立家长课堂的红色文化基调。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家校课程实践中,结合我校国防教育底色,让德育活动、学科活动与家校活动相互融合,更好地起到启迪智慧、德育教化的作用,家校一起走进社区,参观革命圣地,分享实践心得,传播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弘扬新时代勇于钻研、刻苦顽强的品质。在新冠肺炎疫情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带领国防(少军)班学生代表去到南沙大角山海防基地,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
此外,我校的家校活动还积极与区人武部、军人退役事务局紧密合作共建,开展相应活动,让学生从退役军官身上看到更多自律、守纪、勤奋、爱国等内涵的外化。在退役军官大讲堂中,军官们把自己在部队中的所思所学、淬炼的技能展示给同学们,更让孩子们看到军官们转业到地方之后,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再次彰显正能量,开启的新征程。学生家长在参加完这个系列的讲座后可以写感想、促交流,相互理解,共同成为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将基于红色文化的家校课程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融合,借助家校社的知识和热情助力每一位国防少年的综合发展,启迪并帮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贯彻到家校国防教育之中,与我们的家长、学生、社区共同进步。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底色开展家校课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突出体现爱党、爱国、爱社会的主题内容,展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的主题内容。[2]成为家、校、社自觉参与践行的宣传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从细、小、实处下功夫。
践行文化自信,就需要家校社课程进行专题德育教育,丰富反映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等主题,借助不同国家的文学历史名著、科普科幻作品、科技实用文章、中外优秀名人经历作品作为学习的载体。从口语、书面、跨媒介交流作为出发点,强化家校社沟通,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由学校统筹组织家校课堂展开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海纳百川的一种文化模式,我们可以调动家长、社会力量开展家校社联动活动。根据不同学段开设不同国家的文学文化之旅;根据家长自身所具备的学识资源进行学段、班级的再分配;根据学生的需求反馈进行学校的统筹安排。总之,一切出发点以我们的学情为起跑点,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作为家校课程统筹的切入点,以资源最大优化的有效分配作为学校角色的定位点,让家校联动落在实处,让家校课程体系化、科学化、人性化。
家庭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细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可以落实家风家育,带动家庭、学校、社区创建读书沙龙,鼓励更多人参与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队伍,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为三者提供学习先进文化的场地,组织学习共同体定期举行相应的文化活动。如:学校的各个场馆可以构建不同学科的活动,体育场馆可以组织亲子运动会,学校的演艺厅、报告厅可以组织班级、年级的家校活动,家校社合作融入社团课程,融合学校特色科技节和体育文化节,让家校社活动对口班级或者部分特定人群进行整合教育。
我校针对高三、初三年级进行过青春主题教育,可以让家校社课程在学段最后阶段起到总结升华的作用。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为孩子们特殊成长阶段制定的德育成长引领,解读少年、青年责任,用校规、宪法的指引让孩子懂得自己身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家校社实践成为孩子最后成长冲刺的动力,帮助学生化解焦虑,明确前行的目标,完善成长的最佳方式。
以多重文化为基础,构建学校、家长、社会课堂建设的协同交流,要依靠校内所具备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调动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更要带动更多家庭在《家庭教育法》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家庭关系,明确父母身上所肩负的职责,推动学生有序健康地走向社会,同时调动社会力量,为家校课程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生动的课程建设中焕发溢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热能。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1529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平华.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工作[J].高教学刊,2018(01):183-185.
[2]王伟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的行动纲领[J].理论导报,2017(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