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设计的乡村实地考察活动,以东莞市南社古村落的建筑、农田、植被、道路和池塘等作为探讨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认识合理利用乡村空间的重要意义。通过参观和考察东莞市南社古村落,引导学生分析其内部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成因加以解释;针对南社古村落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有效治理措施;通过活动的实施,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村;考察;南社古村落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维度。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综合思维要求学生抓住地理学科的整体性特点,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去决策;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力不能通过现场实践考察,一般通过场景模拟等方式进行;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等观念。
东莞市南社古村落建于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岭南广府文化特色,由祠堂30座、庙宇3座、古民居250多间、古井40多口等农业文化景观构成,保留有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和陶塑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乡村的空间结构学习提供了素材。
本研学活动以“东莞市南社古村落”为背景,探讨乡村的空间结构,使地理课堂学习兴趣化、本土化和课外化。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家国情怀。
一、研学活动线路设计
南社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见图1-1),入口位于东莞市红峰路与茶南路交叉口附近,选取①②③④⑤作为参观往返线路:①处为入口;②处观察祠堂和小桥区;③处观察千年榕树和广场;④处观察商业区;⑤处观察农田区。该线路包含南社古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容丰富多样,最大限度避免同质化现象;同时考察路途较短,能提高考察效率,便于组织大型团体考察活动。
二、研学活动目标与任务
(一)研学活动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取“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该条课程标准作为学习内容。
本次研学活动,针对南社古村落不断出现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古村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协调好村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当地环境的意识;指导学生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分析南社古村落的现象和特征,培养学生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古村落的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南社古村落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南社古村的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通过体验、观察、观测、实验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古村落的考察活动,引导学生认知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等环境对古村落的影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古村落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地理实践力。综上,通过本次研学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研学活动任务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南社古村落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针对以上内容,设计出切合实际可操作的考察任务,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度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考察对象及其特征;②通过对考察内容的汇总和分析,总结出南社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③观察和记录南社古村落在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据此设计出南社古村落考察任务表(见表1-1)。
三、研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研前课堂教学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阅读材料:中途版必修二地理课本第30页,探索“半坡遗址”,思考:半坡遗址为什么建在浐河河流阶地上?半坡遗址包括哪些功能区,它们是怎么分布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半坡遗址布局及其成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引出现代化乡村的空间布局及其成因的内容——由古至今,乡村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今后乡村的发展也要与地理环境相协调,方能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和环境优美的乡村,最终走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学生分组,任务分工。将班级学生分为5组,一组10人,每组设队长1人、记录员2人、拍摄员2人、成果展示员2人、撰写报告员2人、观察员1人。参观南社古村落的过程中,学生记录下各功能区的布局区位和特点,探讨乡村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因素;观察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设性的措施和建议。
(二)研学活动流程设计
南社古村落的考察活动包括考察前准备工作、考察培训、考察活动实施和学习评价等方面。
考察前期准备工作是研学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包括物资准备、线路规划、单位协调、大巴租用、考察报备和防疫措施等相关内容;考察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实地考察的方法,包括地图判读方法、地理工具使用和安全教育等相关内容;考察活动的实施切实落实地理实践力,包括观察、记录、推理和分析有关村落的地理现象;学习评价是学习效果的反馈,主要包括自评、他评和师评等环节。
四、研学活动成果
(一)研学成果展示
东莞南社古村落实地参观和考察后,每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汇总资料,集思广益,利用地理工具,经过科学论证后提交小组考察报告。学生根据考察记录的内容,了解到南社古村落的功能区和空间结构,具体如下:
公共空间:布局于村落的中心位置,由桥、门楼、广场、水池、商店和道路等设施构成,是村民的集体活动中心;居民区:位于公共空间的外围,占据村落较大面积,包括古建筑和民居;生产区:位于村落的外围,包括农田、湖泊和森林。针对古建筑和民居,学生了解到该功能区的布局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方面,呈团块状、地势平坦,房屋紧凑,说明土地紧张;水文方面,沿湖泊和河流而建,河流呈现为环状和条带状;气候方面,斜顶屋,说明当地多雨的气候;文化与风俗方面,建筑具有明显的明清特色和东莞文化特色(见图2-2)。
(二)研学成果总结
通过南社古村落的研学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与乡村有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见表2-1);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提升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际的能力;南社古村落的观察、记录、考察、推理等活动提高了学生野外实地考察的能力,从而提高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乡村的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更深刻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体会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南社古村落面临的污染、人口外迁和古建筑破坏等问题,让学生感知到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意识,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南社古村落的研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达到地理核心素养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依据素养,多维评价
为了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本次研学活动设计出可操作、多维度、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据此,本文设计了南社古村落研学活动的课程评价量化表,如表3-1所示。
本文以东莞市南社古村落的研学活动为例探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切口小、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南社古村落地域文化色彩明显,从屋顶到大门、厅堂梁宇,各种木雕、石雕、灰雕都具备强烈的地域特点且极尽其美,易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主要有:小组分工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可能使学生的参与度不同,从而获得的学习效果不同;疫情期间不利于开展大规模集体活动;开展南社古村落研学活动的时间可能与学校的课程安排有冲突。
参考文献:
[1]赵芳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李品仪.例谈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主题探究式情境教学—以“寻找中华鲟”为例学习“长江”一课[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2):18-20.
[3]孙青,张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以陕北流水地貌研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