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作为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是实现新课程标准育人价值的重要渠道。本文就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发挥课堂的实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课堂作为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正确定位课堂的教学功能,同学们不仅能积累其学科知识,也能获得其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逐步形成其适应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思想观念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敏感,好奇且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是实现新课程标准育人价值的重要渠道。所以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要尽其所能激活课堂,让课堂教学真正具有生命力。
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呢?2022年新课标提出了一堂课的三个学习阶段:学思、学用,学创。学思即“学习理解”,学生在这个阶段提取、梳理和总结信息,接触语言框架;学用即“应用实践”,学生内化新知,深入理解、分析文本,不仅在读课文,也在课文中读“自己”;此阶段的学习是由一系列小循环的活动组成,呈螺旋形上升。学创即“迁移创新”,这个阶段要超越文本,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生自己的、独特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阶段目标的达成就离不开活动教学观,在互动促学这个过程中开展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交流,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因此笔者觉得以下几方面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首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用语的设计要简明扼要,贴近学生实际,符合主题,避免废话和无意义的指令。例如在初一上的引入部分,老师发出指令:Could you tell me what is the title of Module 4? 对于中下层同学而言title这个词就不明白,也就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不如换种问法:In Module 4,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 Or Do you know what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in Module 4? 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简洁,明了的课堂用语不仅避免了无人回答的尴尬,并且可以形成很好的语言氛围,摆脱了对中文的依赖。但同时,我们的课堂用语也应与主题保持一致性;例如:在复习宾语从句时,笔者会尝试着结合生活来提问,例如:Can you tell me what day it is today? And I wonder if you are happy. I hope that you can have a good time in this class.让同学们在感受问候同时,也引出了复习的内容。教师的话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每句话都应该有明确的指向,并为学生提供目标语言输出的机会,否则将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其次,自然的过渡语是保证课堂整体性和流畅性的关键,而这也是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环节。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我们会觉得教学过程显得生硬而缺少生机,各环节似乎缺少关联,其实是缺少过渡语。过渡语虽然不是很多,也不影响知识点的讲解,但却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流畅,更富有生机;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主题为Australia的课上,老师就巧妙地用Did Tony enjoy his trip? What has left him a deep impression? 引入到精读环节,细读阅读结束后用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attractive?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Australia, what else will you try to know? 引发学生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更多的思考和知识的整合,最后再通过一个问题回到课文:How many days has him spent in Australia? Is it enough to learn about a country within these days? 让学生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来思考平时在生活中如何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行程,这样一环一环地深入,因为有了合理过渡,而使得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无形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再次,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目标明确,主线突出,同时尽量贴近生活,注重实际运用。很多同学对课堂的抗拒和厌倦就源于课堂的松散和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在多次的听课学习中,笔者发现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享受课堂的都是有层次,有逻辑,有启发的课堂。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老师应该努力创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从而打动学生,让学生对课堂,文本和教师充满期待。在初一下Module5 Unit1 Shanghai is bigger than Hongkong.一次课例上,上课老师以奥运为主线,通过城市竞选活动贯穿始末,各个环节通过一系列事实的呈现来引导同学们对两个城市间不同方面由浅入深地对比,紧密结合形容词的比较级等相关知识点,最后分别为不同城市进行申奥代言,课堂实而不死,行云流水;教学活动步步深入,不断激活学生的旧知识,启发思维,为目标任务层层铺垫,最后水到渠成。而在最近初一的英语公开课上,上课老师通过冰山一角理论引出阅读的表层事实和深层逻辑之间的关系,再次让笔者感受到了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结合生活,设置真实情境,真的能激活一节课,让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而且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活动对阅读文本的层层剖析,笔者相信同学们应该有效地掌握好了如何读好一篇文章:通过具象化的事实,关注阅读文本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从而真正地做到以读促写。
另外构建高效和谐的思维对话课堂,我们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要真的以生为本且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仅仅在习得的知识方面,还表现在无形的自我真实发展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的观察和引导,不仅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而且还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对于边缘生或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同学。我们经常会叫那些上课发呆或不听课的同学回答问题,其实绝大部分时候他们站起来都是不能作答的,这样他会觉得尴尬,而老师顺便也会在这时给予批评,这样让他更加无地自容。这样的结果是:好的结果是会认真听一会课,不好的结果就是会更加讨厌你的课。而如果你能先用眼神暗示他听课,或者去他身边提醒一下,等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听课后,过几分钟再提问他,效果会好很多。而及时的鼓励,就会让他信心倍增,注意力也更集中。除此之外,生生互动是发挥学生积极性重要途径,而积极也是活力课堂的动力源泉,学生能够发挥真正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尽量让学生做老师,进行“兵教兵”或者开展小组探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还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体验不一样的成就感。在平时的听课学习过程中,这个环节一致也都是老师们很重视的一部分,但这个过程开展的效果却是千差万别。其中最凸显的一个问题是2个同学可以完成的任务,4个同学在参与,导致有同学无所事事,成了看客或者边缘人;另一种状况是计划10分钟的小组合作,有开始没有结果,因为时间不够,提前5分钟就结束了。这样的小组合作一不小心就流于形式,除了场面热闹,学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忙了个寂寞。所以笔者反思真正有效的生生互动前提应该是先学后教/思,任务明确,分工清晰,尊重学生“个性“,探究的内容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老师能够进行过程督促和时间的灵活处理,才能做到1+1>2的效果。
最后,黑板板书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作用在现代科技的教学媒介参与下被冲淡了。现在老师们基本上用课件上课,绝大部分的知识点我们是通过大屏幕传输给学生。课件图文并茂,老师讲得眉飞色舞,但很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脑子里残留的一些知识碎片,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脉络和关系没有更清晰的认知和记录。因为内容过于丰富,大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及时进行自我的吸收,判断并及时记录重难点,所以经常会出现抄不完笔记,或干脆不抄的现象。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带着同学们做笔记,写黑板,不但可以调动他们做笔记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现身传授做笔记的方法·。而到做练习的环节,需要同学们注意的知识点让大家看黑板就一目了然,有利于强化知识点;所以板书设计仍是我们课堂不可小觑的一部分。
在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笔者深刻的体会到课堂应该是实现师生互动生成的重要场所,它是自主而严谨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并存,也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存在。作为教师,我们是教学的实施者和设计者,只有保持对课堂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把握好“方法与过程”, 才能保证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玉.课堂教学的革命[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