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迅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初中数学教学迎来了改革创新的重要阶段。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学老师应当转变教学思维,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展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当下,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也极大程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保证数学教学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就需要充分融入信息化教学技术,不断融合现代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教学优势
初中数学老师多数时候只是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不去讲述其中的解题技巧,就会造成学生在上数学课时,只是注重解题,无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就很难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多为学生科普数学学习的作用与数学学习方式,让初中生对数学有一个深刻了解,进而增加学习的欲望,并找到符合学生这阶段的学习方法,为其讲解其中的解题技巧,提高对数学的认知程度,为提高数学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将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可以向预期的教学方向迈进,为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便利。在信息技术授课背景下,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优质”教学体验。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不能用信息技术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需要增强和学生的互动,打造和谐师生关系。
二、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利用微课进行预习
课前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并初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不但能够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而且还能让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进一步保证数学教学质量。所以,在数学教学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再加上学生生活经历比较少,思维能力受限,对于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导致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无法提高。在预习环节中将生活化元素与微课视频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体会数学学习的魅力。
例如,在进行《正数和负数》内容教学时,老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正数以及负数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对正数以及负数的概念会有更为深刻的掌握,也能够通过生活化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此外,学生在预习时看到不明白的知识点也会通过电脑、手机等进行查询,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就会得到拓宽,为后续更高层次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再比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一课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NBA比赛时选手投篮时的视频,篮球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够对二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解,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得以保障。
(二)构建良好学习体验
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占据课堂主体,学生在学习时,老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与探索的学习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思考知识内容,也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能够保证教学效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老师需要改变传统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积极、正面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老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课堂学习态度,当学生出现兴趣不高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老师就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播放相关图片、音频等,保持学生学习的高涨情绪。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这就要求老师不但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在生活中学生随处都可以发现数学知识,老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放大生活中的数学,了解学生想法,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同时,老师还需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性格、兴趣、年龄等问题,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及解决,并在教学过程中多去表扬与赞美学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教学时,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几何知识点,老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动画,让学生可以直观的认识到全等三角概念和特点,也可以根据视频内容为学生详细展示全等三角形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课本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提升,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水平进行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权金川.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下),2013,329(1):41.
[2]刘兴宝.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7,198(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