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英语复习阶段,整合教材话题有助于提取语言知识要点,梳理语法,概括不同体裁的语篇,掌握文化交流意义。初中生思维发展需要具体、直观、想象的感性经验支持。思维可视化,将语言信息通过图像的方式如:思维导图、鱼骨刺图等视觉呈现,使知识变得可视符合学生需要。以话题教学为载体,在读写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效率变得迫切而有意义。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话题;读写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读与写不仅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理解语篇、学习文化、表达观点和评价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常规的读写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阅读素材随机,语言知识散乱不成体系。②教师的教学不重视写作前的思维整理和过程中的方法指导,只注重写作的结果,导致学生在复习阶段写作技能提升困难。③过多强调语言知识的堆砌和读写量上的训练。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可通过以话题教学为载体,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思维可视化在话题读写教学中的内涵
所谓思维可视化,就是将不可视的思考方式转化为思维导图、流程图、鱼骨刺图等视觉呈现。可视化思维,借用语音、符号、图像以及文字等方式提取信息可让学生阅读时更好地融入语境,对文章的把握更准确。读写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材与课外数字资源,设计可视性的课件、呈现可视性的课堂,运用思维可视化汲取知识,挖掘用于写作的素材,理解此话题的内涵和意义。
三、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初中英语话题读写教学中的实践
话题教学是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为载体,在课堂中创造较为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能在引导下自由表达,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例如Plans and arrangements话题,教师整合初中教材有关此话题的语篇和课外资源,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合课本该话题的内容,教学设计上用可视化的图文信息和课外视频信息,唤醒学生的认知,对比视频里中国留学生plans and arrangements与自身的差异,进行批判性思考;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联想出生活中可出现plans and arrangements的领域,并阅读第六册教材的语篇Some unusual jobs,完成相应阅读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可视化思维模式整理文章核心what, when, why 和how,提炼出可视化的语言信息;第三阶段是知识迁移环节,教师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流程图等手段带领学生做语言输出准备,直至完整的语言输出,最后完成话题读写任务。
(一)图片、视频导入,对比已有经验。在导入环节,教师借助图片及网上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本话题的认知,对比自身与该留学生的生活计划与安排,为阅读做好铺垫。
教学片段:教师展示图片,并给学生任务:Talk about Henry's activities and give advice about a healthier way to spend Saturday。接着,教师播放Jenny’s weekend视频,给出观看任务:Watch Jenny's video and say how she arranges her weekend (focus on what,when,why and how)
设计意图:教师在热身环节挑选了第六册课本中Henry的周六安排进行讨论。Henry的不合理的计划和安排贴近很多学生的生活,对比之下,留学生Jenny的安排明显科学合理,能激发学生思考怎样的计划安排才能契合需求,此活动兼顾语言技能与思维品质,用思维可视化形式将视频信息归纳在一个架构内。
(二)跨年级整合话题,阅读中知识输入。教师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然后呈现出新的语篇,学生在复习与话题相关的语言、语法等过程中,同时关注阅读技能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片段:教师围绕本课话题提出问题: What plans do we have in our life?
学生思维打开后,呈现语篇Some unusual jobs,学生先阅读并通过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理解大意。然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问学生:How do you like their jobs? If you want to do an ideal job,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make it come true?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教师在开放性问题给出参考,像:If I want to do an ideal job, learning from Linda and Mike, I suppose the passion for life and hard work c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接着,教师带领着学生深挖文章细节,不脱离what,when,why and how的线条,处理文本后,教师着手学生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指引学生有效地运用线条what,when,why and how于写作中。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可视化的思维方式激活了该话题的语言知识,还注意到人们在计划安排不同生活场景的过程中应关注生命质量等要素,如勤奋、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为写作做铺垫。
(三)延续阅读主线,写作迁移中实践。英语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到内化再输出的过程。学生阅读理解主题意义后,教师引导他们将所学迁移至写作中。
学生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形成最佳表达,提升自身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再抛出本话题的主题写作How to Make My Dream Come True便不再是挑战。教师呈现流程图,提醒学生写作过程中该关注的要素。
设计意图:阅读语篇的选材让学生领悟到了生活中的计划和安排并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点、价值观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关注文化差异,提升了认知和思维品质,本话题学习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王云.话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J].新课程, 2017(1).
[2]刘濯源.赢在学习力[M].2008:71-171.
[3]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