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寄宿制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寄宿制学校作为一种办学模式也已逐步从农村扩展至乡镇,成为乡镇办学的一大特色。如何让住宿的学生建立有效人际交往方法,这是本文探讨重点。
【关键词】寄宿制;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寄宿制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寄宿制学校作为一种办学模式也已逐步从农村扩展至乡镇,成为乡镇办学的一大特色。同时,寄宿制学校在学生成长、学校的建设、管理、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学生的交往能力的发展,学生受制于交往空间的狭小、交往时间的有限、交往对象的单一,深深影响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展现其才智的发挥。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交往能力的困境和学生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发挥学生社团作用,主观方面促进学生交流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创办好学生自己的组织能够从主观方面促进学生的交流。创办学生社团,要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社团的性质、规模等方面做一个初步的计划。首先可以成立学生会、学校自管会等社团,但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我们可以在发挥学生会和学校自管会传统功能的同时赋予其促进学生交流的功能,在高的层次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提供一个平台。还可以创建诸如青年团员志愿服务者协会,社区义工团等一些具有社会和学校共有性质的社团,本着服务学校,面向社会的理念,通过学校培养,社会实践,扩大学生的交流面。
二、举办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的理论教育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从其本身来说,也是学生交往能力在课堂教育方面的延续。
第一,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大型体艺节、运动会等学校性活动。让学生的才艺在学校得到师生的共同认可,可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在学生中树立一定地位。大型运动会的举办,可以增进学生的团体意识,竞争意识。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全班同学共同奋斗,在无形中达成默契的交流。
第二,利用各种节日,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5月4日青年节,是属于青年的节日,在这天,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讨论,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做。在活动中也可以观看历史影片,学习一定的历史知识,增进学生的荣辱感,把学生的内心所想表达出来。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帮助其他同学,锻炼他们语言能力,行为能力等。
第三,发挥教师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带领大家举行一些有益身心的学校或校外班集体活动。在学校外,每年的春秋季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游和秋游,在周末和周日,可以组织烧烤,到老师或者同学家集体做饭等。这些活动与全校性活动相比,缺少活动的严肃性,学生的身心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得到成长,即使是一个比较孤僻的学生也会很快融入班集体这个家庭。
三、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就是利用好现有校讯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促进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可以让家长知道学生在交流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改变家长对于孩子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探寻正确的培养方式。
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促进学校、学生、社会三者的互相融合。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最终要走向社会,展现他们的才能,而他们才能要想得到肯定,首先就是要和社会沟通,才能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发挥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可以让社区与学校定期举行互动活动。如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每年的农历九月九,学校事先和社区敬老院、孤寡老人等联系,组织学生拜访老人,帮助老人,和老人谈心等,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还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相联系。
四、处理各方面矛盾,打造和谐校园
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它的最大功能是课堂知识的传授,但由于它实行寄宿制这种办学方式,无形之中学校、教师就需要承担很多其他方面的功能, 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树立对学生交往能力培养的意识。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由于学生和家庭、社会的交流的脱节,整天处于学校这样的环境,各方面都在学校的管制与监控之下,学生很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在行为上表现出怪异。所以,学校从上至下,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交往能力培养,放下教师与学生天然的隔阂,走人到学生中间,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除了周围的同学之外,还有老师这个朋友。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上,要充分体现对于学生交往能力培养的侧重。学校的课程设置,除了正常的课程之外,要拿出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时需要利用班会课、心理课、实践课等课程,进行学生交往能力技巧的培训,以解决学校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
当然,对于寄宿制学校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做好以上的几点工作还远远不够。只有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学生在学校交往中的困惑,才能使学生在学校中生活得快乐。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乡镇全寄宿制初级中学学生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11-25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