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红色资源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建构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红色资源是高中政治课堂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有利于完善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体系,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教育载体,也是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资源库。红色资源在高中课堂的运用应从实践出发,依循课堂节奏,从课前准备和课堂实施着手,与课堂的各个环节相契合,将情感升华与知识讲授相结合,充分展现红色资源的真实性、生动性和震撼性。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中政治;途径;课例

前  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修订版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同时要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借助深厚文化底蕴涵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由此,要想实现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必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以历史史实支撑课本内容,将课堂教学视野延伸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特别是历史上重大且具有纪念意义的史实中。

将红色资源融入高中政治课堂,主要是指“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1]融入现有的高中政治课堂,将知识讲解与理想信念的培育细腻结合。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可以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升华三个阶段展开,以课标为导向,以学情为基础,从细节着手,于情深之处升华课堂主旨,达到“余音绕梁”的目的,笔者依此初步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红色资源运用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一)研读课标,凝聚主旨

红色资源的运用指向性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课程标准便是最好的参照。以《政治与法治》第二课第一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例,课标的要求是“引述党章规定,明确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并且在教学提示中指出,“可开展红色旅游,如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革命历史展览馆等相关教育实践基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由此可见,该框题的内容可以充分借鉴红色资源,让学生在鲜活的情境素材中深刻把握党的性质和宗旨,并以史实为支撑,通过情感的融通,最后上升到价值观的塑造与培育。

在对该框题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则可广泛搜集党领导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有关党与人民的故事,通过具体史实来映衬课堂主旨。

(二)把握学情,注重生成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是阵地的守与失,关键则在学生这一主体。因此,在选择红色资源融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框题的内容时,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征。要在40分钟内让学生充分理解故事情节、激发好奇心、生成并解决疑问、最后升华情感,需要在红色资源的选择、加工、呈现上下功夫。课前首要思考的是要选择什么样的红色资源。情节过于复杂和平淡的都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红色资源的价值充分显现,情节真实符合史实是最基本的、情感动人易于共情是必备的、情节有冲突性利于生疑是可贵的,这一标准让红色资源的选择有了方向可循。因此,在这一框题的设计中,选取惠州本土的红色教育基地——被誉为“红色心脏”的高潭中洞革命老区,选取了其中比较有情节性的一个故事——红军井的前世今生。高潭中洞革命老区的红军井讲述的是南昌起义军南下部队1200人进村后,面对村民用水不足的问题,急民众之所急,带领战士和村民排除万难一起挖井,将原井口挖深,并采取了智慧的方法,分为上下两井。上井为半月型专供饮用水之用,下井为四方型,井深一米,专为洗漱、洗菜之用。从此,解决了群众的用水问题。那么,在挖井过程中面临了什么困难?后续又产生什么故事?一系列疑问生成就顺理成章了。一系列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故事的推进中,该框题的内容则可不断自然生成。当然,故事的运用还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转化与运用,达到与课本内容的无缝衔接,细致结合。

二、课中实施阶段

课堂实施如同一件作品的展开,有前期的铺垫、中间的高潮以及结束时的点睛之笔。当红色资源运用于这一堂课时,则需要与该框题内容的重难点相贴合,在起承转合中既要实现知识点的破与立,又要与学生内心达到共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创设情境,埋下伏笔

课堂导入是唤醒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的第一环节,在一堂课中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如果前期有着较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将课堂氛围烘托到与课堂内容相符合,将有利于课堂剩余环节的顺利展开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一句口号,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行动和力量呢?这就需要教师去营造具有说服力的情境,通过细化思维过程,根据需要可通过倒叙、插叙、顺叙等不同方式一点点铺开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一步步在探索的过程中步入“胜境”,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结果。在这一堂课中,红色资源的魅力便具有极强的现实历史说服力。在导入环节,首先通过展示红军井的短视频,同时配以集体诗朗诵:“小小红军井,清清水两方。涓涓流不断,漾漾万年长。侪侪心向党,代代好儿郎。”通过景点介绍短视频与诗朗诵,把学生引导到高潭中洞革命老区的红军井旁,为什么叫红军井?诗朗诵的内容包含什么含义?当时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故事的情境已经创设,由情境带来的伏笔也已埋好,课堂内容便自然而然地可以向下一步推进了。

(二)巧设问题,解构重点

高中政治课堂具有生活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重要特征。既需要将生活“浓缩”进课堂,又需要用生活这一活水将课堂知识“泡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框内容需要重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而单纯地进行知识性的讲解必将乏味且乏力。没有趣味的理论讲解注定难以高效维持课堂,没有力量感的素材终将使课堂这一主阵地的效果打折。南昌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进入高潭中洞村后,面对军民生活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红军会怎么做呢?带着这样的好奇,同学们只能继续往后探索了。当然,谜底并不会即刻揭晓。这当中还需要教师巧妙设疑,让学生穿梭时空回到当时,感受那情那景。“红军是在什么情形下决定挖井的呢?挖井后采取了什么智慧的方法解决群众的用水困难?这些问题,将故事进一步细化,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思索故事情节时,发现背后的道理。不用太多点拨,学生即可明白,红军这样做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三、课后升华阶段

红色资源带给人们的是无穷的精神动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高中政治课的独特性。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高中政治课除了需要完成基本的知识性讲授,还需要激发学生在情感层面的认同、认知层面的信任以及行为层面的落实。因此,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课堂导入和课中破解教学重难点后,还需要在课堂收尾的时候升华学生的情感,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迁移情感,提升素养

红色资源的升华不能只停留在一个故事当中,教师需要进行时空对接,连接历史和现实,加深资源的大红底色,由认同部分主体上升到认同国家整体。

随着故事“红军井”的展开,学生感悟到了红军对人民的诚挚的情感,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但是从思政课本身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党的领导、国家的大政方针形成政治认同。在课堂的最后,故事的结局也顺势揭晓。在红军走后,当地群众为了纪念红军,喝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就将这口井称之为“红军井”。如今,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的红军井,井水清澈甘甜如当年。“大地飞泉活水流,三农畅旺记源头。观天察地玄机揭,测雨推风奥秘留。凿井红军犹健在,冲霄锦地永丰收。军民岁岁同携手,共效先贤展壮猷。”

(二)融会情理,落实实践

课堂之外才真见效果,行动之中才真显情理。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把握,对党对国的认可,唯有学生在生活中能做到关注国家发展、认可国家行为,落实到个人行动,才是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故事的结局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让人不由得进行联想,“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话语并不是空谈,而是切切实实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受益者。教师可启发学生在课后关注、搜集党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乐于助人、服务集体,这也是课堂评价的延伸。

课堂永远只是一个引子,我们在借用生活这一活水“泡开”课堂知识的同时,课堂也在延伸学生的感知,让他们感触到满是希望和生机的现实生活。想必,这就是于细微之处见真章。而红色资源,正是达到这一效果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