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识字教学是各种学习的基础,是教育大厦的地基,文化传承又是教育的使命,将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会让识字教学找到自己的春天。
【关键词】识字教学;文化传承
如果教室可以变化多样,我一定会把她变成一间染坊,给每一个孩子一点颜色,给每一节课一点颜色,让他们染出五彩缤纷的识字。自古以来,识字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教师教学的开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习惯学习思维的开始也决定了学习的效果,由此观之,识字教学是教育大厦的地基,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识字教学的难度,识字教学的策略简单谈谈识字教学。
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一)教学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识字教学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二)文化方面
近年来,在教育方面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各个学科都融入了传统文化教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等阶段,与中华传统文化早就紧密相连,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传统文化的缩影,识字教学也是在传承传统文化。
(三)学生方面
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识字教学是所有教育的开始。而小学的低学段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文字的最佳期,识字是黄金期。
二、识字教学的难点
识字教学就是认识字的形、音、义,内容非常简单,于是许多一线教师也是简单粗暴地让学生识字形、音、义,没有把识字写字教学渗透到传统文化教育中,使学生感受不到与汉字的联系,导致学生渐渐对识字失去兴趣,后续识字潜力薄弱,甚至是没有这种潜力。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认为与传统文化结合进行识字教学非常有必要,但苦于很难找到这种契合点,思路紊乱,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于是,识字教学依然是教学的难点。
三、识字教学策略
既然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每个汉字都有其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根”,那么小学识字教学阶段,就可以把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识字教学中,开一间传统文化的“大染坊”,让识字教学五彩缤纷,让学生染出自己最美的识字春天。
(一)依据汉字的字理构造识字
汉字造字有四体二用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即为四体,转注、假借是二用,所以是表意文字,每个字大都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也就是含有一定的字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如“晴”和“睛”许多学生分不清,可以利用偏旁日与目的却别,日与太阳相关,所以太阳一出来,自然是晴天,而目则是眼睛,与眼睛相关的应该是目字旁;再比如末与本的记忆方法,也可以通过指事的方法记忆,在树木的最上面应该是末梢,而在树木的最低端应是树木的根本所在,本与末就比较容易区分了;还如“休”字,如果利用会意字记忆法告诉学生,古代劳动人民在外劳作,感到疲累之时便会去田边或路边的大树底下靠着树稍作休息,于是人靠在树边就是“休”了。
(二)依据汉字的演变过程识字
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最初的六书四体变化演变至今,许多字与最初的造字的那个形状已经相去甚远了,那么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变化,引导学生形象化去识字会既会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会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如“光”字的演变,最初造字时原是一个人头顶有一个火把,意味这光明,人头顶顶着一束光,到哪里哪里就会有光亮,从字源意义上来看,光还有发扬广大的意思;再比如“页”字,很多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下面的贝字非要写得瘦长,这一点从字源上就能很好得理解,页原是指人得头部,现在的贝是代表人的脸部轮廓,包括到后来的繁体字,还一直饱有脸部轮廓的暗含意思,从字的演变来看,字的意义一目了然,字的写法也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所掌握。
(三)利用古诗词识字
说到传统文化,许多人一定会想到到古诗词,古诗词是识字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点,完成古诗词中的识字教学是任务,但如何利用古诗词学习生字,进行识字教学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内容说教,或者单纯的记忆背诵。相反如果恰当运用,则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生字,又能拓展知识,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但需要教师自身做好相关预习作业。
如《静夜思》的学习,这是一年级下册的古诗,如果教师能把握这首诗的诗眼是思的话,那么识字教学就会从思入手,思的意思,思的表达方式,继而会抓住这首诗的文化核心,月亮寄托思念之情。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从思的本义出发,引出诗中意,再引出月亮寄托思念的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月亮有思乡内涵的古诗句,这样,“思”的学习不会是学生的负担,月亮寄托思乡的内涵既强化了思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眼界。再比如《元日》的学习,题目“元日”,意为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本来诗歌就具有浓浓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识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读古诗的过程中,找出“爆竹”“屠苏”“新桃换旧符”等词语,再联系生活说说春节的习俗,让学生对生字“爆”“屠”“苏”“换”“旧”“符”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有了文化
习俗加持,识字教学不再是孤军奋战。
(四)依据历史中的生活识字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远离现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学生所不知道的,但也因为这种陌生感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识字教学如果能跟这种充满陌生感的历史生活相结合的话,必然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如《贝的故事》中有关贝字旁的学习,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相关,这是一个知识点,但如果告诉学生在遥远的古代,交通极其不发达,远居在陆地内部的老百姓想要去一趟海边那可能会比登天还要远,于是海边的贝壳们传到陆地则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了,物以稀为贵,于是贝壳就成了枪手货,可以交换其他有价值的物品,慢慢可以购物,慢慢也成了当时的货币,所以后来与贝有关的字就与钱财有关了,学生的识字热情识字效率定会加倍提高,这是陌生的历史生活在识字教学中独有的魅力。再比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课的“踏”字学习,也可以从踏歌说起,踏歌是古代人们听到音乐后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审题和脚步的摆动,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需要用脚,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一联系,这个踏字,学生一定铭记在心。
(五)依据生活中的历史识字
历史中的生活是某个时代独有,而今消失的生活,但生活中的历史是现今人们的生活依然存在,他们的历史文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失,需要唤醒。
比如《中国美食》中的各种做美食的方法,“烤、烧、爆、炖、煎、炸、煮、蒸”等都与火有关,有火字旁的“烤、烧、爆、炖、炸”还能理解与火有关,可是四点底的“煎、炸、蒸、煮”跟火有关,学生就比较难理解了。这时候如果举出实例:在《说文解字》中四点底依然是火部,小篆的字形也是从“火”,直到清朝的《康熙字典》,四点底的字依然归属火部,现在的字典为了便于区分火与四点底才分开的。有了这样的历史佐证,再从生活实际中出发,无论是蒸还是煮其实都是需要火的,只是现在多用电力代替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四点底与火字旁的字都与火有关了。
(六)借用历史故事识字
自古而今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有趣生动,有的还不乏让人深思,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借用历史故事,会让识字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比如在学习“釜”的时候,我们可以具体说说项羽与刘邦当年的恩怨情仇,再说说破釜沉舟的前因后果,这样一来,学生识字兴趣倍增,对“釜”的了解也会更深刻。
识字是学习的开端,是教学相长的开始,更是文化传承的播种阶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识字教学是大势所趋,更是教学规律的内在趋势,开一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识字染坊,让识字教学更具文化魅力,更具传承文化的活力,才能让识字教学更加五彩斑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识字春天。
参考文献:
[1]《古文字趣谈》陈炜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文字侦探》流沙河著新星出版社
[3]《细说汉字》左民安著华语教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