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学习并贯彻的一项重要政策。因此,开展“课堂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应积极探讨“双减”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全面发展学生。
【关键词】预习单的设计;学习热情;掌握原理
引言
当学生在初步阅读、理解后发现自己预习成果与讨论结果一致时,会获得成就感;而发现自己的领悟与讨论后的结论不符时,就会尝试作深入思考;每个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疑惑,如果遇到疑惑,那么在课堂上他们便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这种成就感和探索本能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因此,有效的预习单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从而更有力地落实“双减”精神。
一、合理设计预习单
(一)目标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预习单的设计应使学生对学习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设计预习单时,应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有条不紊、面面俱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简内容
预习是服务于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先导。所以,老师在设计预习单时必须要参考大量的资料,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三)实施推进
在设计预习单时,避免抄袭,更不要把它当成练习材料。由于学生是预习单的使用者,因此,预习单要具备引导性。若仅仅是简单地复制教学计划,成效将会大打折扣;如果只是简单的练习,那就更不能发挥其“指路灯”的作用了。
为了更好地助力于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在设计预习单时应该从整体上多加考量。
(四)掌握难度
预习单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应当控制好难度。为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预习单的设置难度不能太高,但是可以有一些挑战性。大多数预习单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行解答的。对少数较难的问题,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构思,然后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有目的的解答。
二、巧用预习单,达到理想效果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因此,要使学生对这份预习单感兴趣,并将其视为是一种乐趣。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有益的学习方式。
1.建立激励制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把学生分为四个语文学习小组,当完成每一次预习任务时会在小组印章记录册上盖上一个印章,反之,则扣除一个印章。每次到每月月末最后一节语文课,笔者都会统一兑换礼物,累计印章最多的前三组可以获得礼物。
2.采用分层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不同程度,这样,预习单的设计就会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地气”。
比如,对于那些基本功较差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初步阅读、熟悉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标注出来。这样,使学生在完成简单的基础任务后收获满足感,并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反,基本功较好的同学可以通过收集有关材料,结合课文的主题来提问,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答。
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预习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
(二)重视课前预习任务的指导
1.老师教导学生如何用好预习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分层式的朗读,不同层面的阅读对应不同要求。第一级: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学生在读的时候标出课文的段落层次。第二级: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各种符号进行标记。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如果碰到不懂的词汇,首先要根据语境来了解它的意思,如果还是没解决,可以通过字典等辅助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碰到课文的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用词优美的语句,可以在下面划直线,然后再多读几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理解这些文字的深刻意义,然后在上面写下自己的理解,如果不明白的话,就用“?”来代替。在课堂上,老师要多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工具来收集有关材料,并增强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按照以上一系列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熟悉课堂预习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老师设计的预习单要多样化。如果老师每次设计的预习单,都是要求学生只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标注出来,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预习单的热情就会越来越低。为此,老师在平时要不断创新预习单内容的设计。内容多样的预习单会让学生在更长时间内保持新鲜感,能把知识和趣味有机融合。
我曾经见过某位教师将预习单设计成一张“食品报告”,上面写着从食物的来源、到如何使用、所需的原材料、如何处理,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的内容材料多、形式多样,因此,语文预习任务的多样化也是较易实现的,如果能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内容,预习单必定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老师要及时检查、跟踪预习单完成情况
预习单更像是一座桥梁,让学生在预习时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最需要在课堂中突破哪些知识疑点。老师不能只把预习单发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强化督导,督导的同时也要考核,如果老师只是将预习单发给学生完成而不实时跟踪反馈,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大降低。
老师可以在课堂利用10分钟以内的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采用随机抽样提问的方式,对预习状况进行调查,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既然是考核,那肯定是要有反馈的。因此,老师可以每日对同学的预习单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于认真完成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奖励;对于没按时完成的同学,要严肃地进行批评,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限补做。在每个星期五的最后一节语文课,将这周以来的预习单完成情况以成果的形式向大家展示。经过一定时间的潜移默化,一些同学对预习单产生了浓厚的热情,对奖惩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亦让那些不积极的同学也能充分地运用预习单,体验成功的快乐。
预习单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产生的,犹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盏“指路灯”。然而,在运用预习单时,应明确其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不要一味地夸大其功能,也不要完全忽视它的作用。新课标的实施,必然是“减量不减质”的语文教学,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自行设计与教学实践相适应的预习单,并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好地助力于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廖敏晶.小学语文学习任务单设计与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2021(7):59.
[2]宋文华.巧用预习单提高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J].中小学教育,2019(6):111-01.
[3]钟宁.语文预习单的设计使用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