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基于学科融合的《昆虫记》整本书读写可视化教学策略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为了给初中整本书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元的视角,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学科融合的《昆虫记》整本书读写可视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基于学科融合的《昆虫记》整本书读写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科融合;可视化教学;读写可视化;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侧重于阅读教学,并以整本书阅读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昆虫记》是八年级上册的推荐名著,如果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读,往往会流于浅阅读,对《昆虫记》的感知仅限于一些昆虫知识。但教师如能更新教学理念,并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完全可以实现作品的语文教学价值,让学生从阅读建构语言、提升思维品质,打通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通道”。

一、基于学科融合的《昆虫记》整本书阅读可视化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一)学科融合与可视化教学的概念

学科融合:是聚焦某个主题或以某个问题为导向,为了更好达成教学目的,以自身学科为主导,融入其他学科资源,拓宽学生思维,解决本学科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一种形式。

可视化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如手绘图、动画、图片、视频等各种可视化工具与方法或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视觉表征工具使教或学的过程、内容、知识、现象、数据、概念、规律、推理等能看得见、更加清晰、更形象化或得以特殊展现的教或学的活动。

基于学科融合的《昆虫记》整本书读写可视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运用知识可视化原理,借助昆虫生物知识,通过视频、图示支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解性、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和思辨性阅读能力。

(二)基于学科融合的《昆虫记》整本书阅读可视化教学的意义

首先,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读《昆虫记》,往往会流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于《昆虫记》的感知会囿于一些昆虫的生物知识和直白的趣味性表达。

其次,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集基础知识、文本解读、思想分析、拓展写作于一体的高效教学材料。以拓展写作为例,“要抓住主体的特点细致地描写”几乎是每次作文课都能听到的一句话,但从来没有教师教授学生“特点是什么”“如何描写特点”。写作单从语文的角度往往无法实现描述主体的可视化,而通过学科融合或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视觉表征工具,可以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元的视角。

因此,可视化教学在整本书读写教学中是具有价值的。它能够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潜在学习内能,真正开放自我思想,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同时,让学生“读”有所感,以便引发学生“写”,让学生在“写”中有所得。

二、基于学科融合的《昆虫记》整本书阅读可视化教学的策略

(一)跨学科,知习性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法布尔笔下昆虫的生活习性,笔者跟学校生物老师合作,让生物老师从生物学的角度,为学生普及《昆虫记》中提及的昆虫的生态知识。这些丰富的生物知识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昆虫生活的窗。同时,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索各类昆虫图片和生活视频,用丰富的图画和视频材料,再现了昆虫生活的真实情境,将抽象的昆虫知识、昆虫生活(语言信息)与形象的图片、视频(视觉信息)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二)抓特征,绘导图

笔者让学生阅读时将各种昆虫的特征、习性等基本信息进行准确的摘录、概括和整理。要求:读完一种昆虫就为它绘制一张名片或思维导图,要抓住昆虫的主要特征(提示:名片内容包括图片、昵称、外形特点、生活环境、特长、食物等),。这一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昆虫记》整本书的阅读时,并不是仅凭自己的喜好,毫无目的的随意浏览,而是有了阅读重点,学生通过概括筛选,梳理出昆虫的重要特征。如:蝉在地下度过漫长的孵卵到幼虫成长期,雌螳螂会吞食“新郎”,大孔雀蝶是个“爱的朝圣者”和“殉道者”……这样,学生也掌握了一些阅读科技类说明文的有效方法。

(三)善整合,悟精神

昆虫们原始本能的生活习性在作者笔下有滋有味精彩异常,通过阅读整合,会发现种类繁多的昆虫在搭窝筑巢、繁衍生息以及求偶行为上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展示阅读成果时,笔者要求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书中提及的昆虫根据某一个共同点进行比读整合,比如劳作、争斗、求偶及繁衍等特点,从而感悟昆虫背后的精神。如以繁衍为例,我设计以下表格:

借助表格展开比较,对这几种虫妈妈在产卵选址、卵巢数量、成活率、产卵后对后代的保育等方面的表现,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昆虫繁衍的不同方式,并且联系人类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进而领悟昆虫的特点和精神

学生在整合过程中,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既可以更好地把握昆虫特点,感悟昆虫精神,为后面写作,探究昆虫背后的哲理主题储备了知识。

三、基于学科融合的《昆虫记》整本书写作可视化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创意表达

为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科学小品文的写作方法,笔者设计了微信朋友圈形式,制作昆虫微信空间。情境设计如下:首届网络昆虫选美大赛即将举行,为了展示自己的特长,主办方要求参加选美的昆虫创建微信空间或发布朋友圈,请你代表你所感兴趣的昆虫,为其制作“我的微信空间”或发布朋友圈(注意:用第一人称哦)。可以设计头像、昵称、微信号、爱好、优点或缺点、个性签名、自我介绍等栏目,可自行增减,突出个性。为了增强学生的代入感,笔者求助信息技术老师,制作了微信模拟空间,如下图所示:

学生根据“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科学小品文的写作方法。在情境写作中兴趣盎然,在展示交流中提升。

(二)转化视角,拟物化写作

数量较多的中考作文由于题材和立意雷同,无法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因而难以获得理想的分数。换个思路,同一题材,转换写作主体的角色,化身为物,以物的视角来写作,就能写出有创意的作文。拟物化视角,是指以人类之外的其他主体 (如动物、植物等)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表现生活。拟物化写作就要用昆虫的角度来感悟世界,熟悉它的生命历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丰富详实的细节,想象昆虫的奇妙故事,还原昆虫鲜活的日常生活。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游记《一滴水经过丽江》,题目新颖,点明文章的主角——一滴水,借一滴水的视角去看丽江古城,看古城人们的生活,给人独特的感受。

请看笔者指导的一篇学生习作《破蛹·光》中的片段:

我是一只飞蛾。

准确来说,是一只还未破蛹的飞蛾。这里好黑啊!我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外面有一束很亮的光射过来。哦,听听,这是谁在歌唱,多美妙的声音。我想出去。据说我们飞蛾在挣破蛹后就能变成美丽的蝴蝶,自由飞翔在蓝天,那种感觉一定棒极了。

想出去的渴望愈来愈烈,开始转动身体,期望可以在茧里破出一道口。挣扎中,我感到浑身的血液都向翅膀流去,蛹也发出了微弱的咔达声。我继续扭动着身体。

本文通过叙写一只未破蛹的飞蛾被人为划开蛹壳,终至生命终结的经历,含蓄地表达生命的美好来自努力拼搏的主题,作者角色的转换策略打破了固有的写作思维和读者思维,让读者耳目一新,产生阅读的兴趣。

(三)搭建框架,借物抒情写作

借物抒情就是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对一事物的描写中,借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运用借物抒情法写作,关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的相通之处,使物与感情相通共融,这样才会使文章更婉约,更动人。

如何巧借昆虫来更好地写人叙事,进而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笔者以一篇考场高分作文《绽放》为例,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借物抒情作文的构思方法。文章开头写我走在雨后弯曲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因成绩不理想,内心沉重,忽然看到草叶上一只翅膀被雨水打湿的蜻蜓无法飞翔,但它一次次努力扇动着翅膀,终于展开翅膀飞向蓝天,这一幕让失落悲伤的我重拾信心,努力绽放。

借助流程图,为学生搭建构思框架,流程图能构成文章清晰完整的情节脉络,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一方法。运用借物抒情法写作结构如下:

设置背景→引出主角→描写主角→领悟成长

开头的背景是人或物活动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选择既要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又要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如例文中描写雨后的小路环境,既符合人物因成绩不理想烦闷的心情,也为引出主角——翅膀被雨水打湿的蜻蜓做准备。引出蜻蜓是情节的发展,描写蜻蜓如何一次次努力扇动翅膀,一次次跌落的场景是文章详写的内容,要运用细节描写,描写它的外形、姿态、有特征的身体部位、奋力扇动翅膀的过程,情感的变化要融入在对物的描写中。

《昆虫记》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知识可视化原理,借助视频、思维导图、图示支架等视觉表征工具,整合昆虫科学知识,还原作品的隐性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也经历了筛选、概括、比较、辨析、论证、质疑等过程。同时,阅读为写作提供对象、资源、方向,学生借助科学与文学完美融合的范本,习得了个性化表达的方法。即运用生动描写吸引读者、展现事物特征,抒发情感,巧借议论进行主题升华。

参考文献:

[1]叶新东.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可视化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陆启威.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6(32):6-6

[3]陈思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地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陈艳.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

[5]王桂玉.运用知识可视化原理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C].知识窗,2021(9).

[6]崔慧琴.在视角转换中逐步深入——《昆虫记》整本书教学探索[C].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

[7]汤建伟.科学与人文交融———《昆虫记》读写任务设计[C].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12).

[8]朱春叶.《名著阅读中的语文立场——以《昆虫记》阅读教学为例》[C].语文教学通讯,2020(3).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