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文本的数量占有较高比重,在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栏目中也推荐了童话书目。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童话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品读重点,理清脉络;还原情境,进行表演这些方法开展童话教学,从而充分发挥童话对低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用。
【关键词】童话教学;低学段学生;阅读能力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不仅是因为童话故事中运用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语言,更因为童话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以童话为切入点,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陶冶他们情操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童话具有趣味性,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童话故事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一)绘声绘色读童话。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童话故事读给学生听。教师在读童话故事时眼神、动作以及表情的变化,都能吸引学生。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老师朗读时的语言变化体会故事的情节与人物的特点,间接指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二)童心童语讲童话。
童话是儿童的礼物的,童话故事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设定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尝试着进行朗读。学生稚嫩的童音中饱含着真挚的感情,在他们的朗读中能听出《雪孩子》里面雪孩子救小白兔时的焦急与义无反顾,能看出《狐狸分奶酪》中狐狸的阴险奸诈,能从他们的语气中体会到《纸船和风筝》中松鼠与小熊的伤心与难过……无论他们的朗读是否流畅,老师都要善于在他们的朗读中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在童声中发现美。
二、品读重点,理清脉络
文本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能力,教师在创设童话情境后,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一)品读精彩,开拓学生想象思维。童话故事具有极具丰富的想象,其中不乏想象、夸张的描写方法,这样的描写脱离了现实的世界。如在《胡罗卜先生的长胡子》中,胡罗卜先生的长胡子在无限生长,当学生读到这部分相关的内容时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去拷问童话故事的真实性,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推测,想一想长胡子还会被做成什么来帮助大家。
(二)把握整体,抓住学生认知点。每一篇童话故事都有其精彩之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关键人物梳理故事内容从而把握整体。在理清童话故事发展脉络之后,学生才能在理解童话故事的内涵时用全文的视角去解读。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先后出现的小猫、小鸡、小蜘蛛,他们都在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出现,并且寻求老屋的帮助,而老屋也欣然帮助他们。老屋每一次对小动物的帮助看似独立,实则具有整体性,正是老屋一次次的帮助才凑成了老屋的完整形象。
三、还原情境,进行表演
如果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就不能体现童话故事中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表现欲,老师开开展童话故事的教学时,可以选取原童话中的一个场景或某精彩内容,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让他们在童话的世界里体会到表演的乐趣。
(一)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当学生对童话故事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相信这时候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故事角色的理解,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语言描写,会融入更多学生的真情。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将故事语言内化,感悟其中的意蕴,培养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大胆演一演,鼓励学生多样表达。表演需要学生对故事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在表演时不只是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还要揣摩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在学生进行童话剧表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故事的情节,通过自身的动作和语言体现故事的主要发展。
(三)复述故事,体现学生多重能力。复述是由内化到输出的过程。复述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既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将浅层阅读向深层阅读推进。
总之,童话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重视童话自身的文学性,也要关注童话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童话的作用,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让学生的童话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婕娉.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中段语文童话课文阅读能 力[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3):79-81
[2]倪文锦.童话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19(10).
[3]刘迪.童话·童年·童心———小学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18(25).
[4] 张益民.小学语文童话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