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乐学是学好的源泉,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也是学生甘愿刻苦钻研、寻求学习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主要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施加鼓励性教学、使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运用多媒体教学、布置个性化学习任务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可以推动人们主动求知的内在精神力量。学生们对某门功课一旦产生兴趣就更容易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钻研它,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领域和擅长领域,并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坚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使自己成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主要角色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中的第三段是写翠鸟的行动敏捷,这一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以如下形式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翠鸟行动的敏捷呢?”有些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来一些特征显著的词句,如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句话,这也是个关键句,我们可以通过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好像在空中快速地飞来飞去;教师又可以接着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能够持续多久呢?翠鸟又到哪里去了呢?”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就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最重要的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光顾着自己把课上完了,完成了任务,还要注重每一位学生是否听讲了、是否领会了——因为老师就是一个演员,要让观众心服口服,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深入领会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甚至标点符号等,这才是有效的教学。
其次,学生是否能对一件事产生兴趣,与他们能否做好该件事息息相关。如果他们做不好这件事情,就容易因害怕做错而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去尝试。因此,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注重每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全方位投入课文当中,想办法调动、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把微笑送给每位学生,老师可以用慈母的目光去望向每位学生,老师还可以用我们的温暖的手去轻拍学生的肩膀等等,这些都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爱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尝试,而不能对其施加打击、挖苦、责备等负面反馈。一旦学生们在这门课上获得了成就感,就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也会在兴趣的助力下越走越出色,越走越远。
此外,教学可以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的特色,从而更好地适应孩童的天性。研究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使其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正是所谓的“爱屋及乌”效应。除了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在授课时还要饱含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不仅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也对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通过形象化的表述,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使学生们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新授课形式,如和学生一起当演员,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学习该文本。如此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相应情感体验,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效增强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激发他们主动进行求知。
再之,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卢梭所言:“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现在的电教手段多种多样,能产生鲜明且形象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内容中,让他们能如置身实地般去体会、理解课文。
最后,在布置课程任务时,合理的命题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在提出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既提出共同目标,也提出来个别要求,差异化、个性化地培养学生。例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教师可以给处于不同成绩层级的学生布置难度和题量不同的作业,并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批改和讲评,如此可以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自身作业效果的心理需求,在一对一的师生交流中也能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自身的不足,并开阔学生的答题思路,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成乐学、善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写作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和表达能力,而合理的作文命题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在作文命题时,需要充分结合现实生活,并提供趣味性的背景故事,尽可能不要干巴巴地给一个命题,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自主发挥的空间。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只有当现实生活成为作文的源泉,学生们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不会对写作产生抵触心理。
一言以蔽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施加鼓励性教学、使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运用多媒体教学、布置个性化学习任务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每一个机会,着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语文的持久的精神动力,便能有效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卫良.用口打开思维之门——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刍议[J].新课程(中学),2019(3):16-17.
[2]崔红霞.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7(77):35.
[3]刘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浅谈[J].读写算,2021(35):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