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教学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深度教学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的教学理念。因此深度教学的形式绝不是单一的,但深度教学又有其共性,比如深度教学需要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等的全面参与,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等。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引导,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笔者在备考“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过程中发现,高考真题的有效运用对达成上述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深度教学;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中蕴含着历史知识、思维价值、学科能力、考查角度及命题规律,对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和备战高考发挥着重要作用[ 谭方亮.基于高考真题的深度教学——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8)],因此从高考题的角度探究深度教学的形式,明确高考题在历史深度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是必要的,同时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胡军哲老师在《做一名有专业情怀的教师——胡军哲历史教育教学探索》中专门用一个子目论述了高考真题的重要价值,比如在落实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拓宽历史教学的视野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胡军哲.做一名有专业情怀的教师——胡军哲历史教育教学探索[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5.]笔者对此深受启发,因此在高三备考过程中特别注重对高考真题的应用,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基于高考真题进行深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引领思维,突破重难点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善于运用高考真题来突破重难点知识。在备考“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时,对于“洋纱”和“洋布”的解体过程,笔者按照以下操作对该知识点进行了突破。(1)研究高考真题,明确考查的角度。首先笔者对近几年考查该知识点的高考真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考查的角度。(2)呈现高考真题,形成认知冲突。基于对高考真题的研究,笔者对高考真题的呈现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渐次呈现了“2016年全国卷Ⅱ第28题”“2020年江苏高考第6题”“2013年北京高考第18题”,并分别设问:①题目材料反映出洋布在中国的销量如何?②材料中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影响?③为何洋纱在中国比洋布畅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1道题目反映了洋布在中国非常畅销,而第2、3道题目反映出洋纱在中国比较畅销,老百姓逐渐购入洋纱织布,促进了民族织布业的发展,而洋布出现难销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设问和探究环节,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进而认识到洋纱和洋布对近代中国土纱业和土布业的冲击程度不同。(3)补充史料,引导深入探究。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史料补充,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材料一 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前,冀南市场上洋布货色虽美,而价格太高,那时每匹即售洋十(按:根据上下文关系疑为“七”)元,而土布每匹价格只有1.3元。……这对于一向习尚俭朴的城乡平民是不愿意如此浪费的。
——王翔:《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稿》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一个机纺工人的出纱能力约相当于一个手纺工人的出纱能力的80倍,而一个机织工人的出布能力只相当于一个手织工人的出布能力的4倍。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4)多角度认识,提升学生学科思维。笔者进行设问:④为何洋纱在中国比洋布畅销?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受技术、人口数量等影响,在中国真正“物美价廉”的是洋纱而不是洋布。由此可见,高考真题对学生思维的引领、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巧妙过渡,架构知识的桥梁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学环节,各个环节能否合理设置、自然过渡会影响到一节课的质量。如果各个环节缺少相应的过渡,就会出现知识点之间的“断裂”,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是“琐碎”的,不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
笔者在讲授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特权、技术等优势对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冲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扩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受到来自中国封建统治、小农经济、封建落后思想、爱国思潮等各方面的抵制和约束,笔者呈现了2015年全国Ⅰ卷第28题,材料中英国人自认为的曼彻斯特的上等棉布在中国成为“无用的”包装布,通过这一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阻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扩张的因素。另外,为了让学生清晰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转变,笔者呈现了2019年全国Ⅰ卷第29题,通过《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来说明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即由宣传“民主与科学”逐渐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材料情境中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历史高考题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更有益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三、落实素养,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学方式的期待、抉择与定位,深度教学的学习结果即实现21世纪技能或核心素养。因此基于高考真题的深度教学最终的目的依旧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在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时我们一般会提到钱玄同、刘半农以及鲁迅先生一些偏激的语言,比如“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把旧书籍都丢到茅房里”等,会让学生片面地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因此笔者呈现了2013年江苏单科第7题的材料“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国民的惰性,进而理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的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史学理论的素养。笔者在讲解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具有地区发展不平衡时,运用了2014广东高考第38题,通过该题目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去认识和了解历史。高考真题中的材料都是命题专家精心选择的,因此运用高考真题中的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高考真题是高中复习备考的瞄准器,同样也是进行深度教学的重要载体。高考真题在高考方向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架构、高考命题的把握以及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考命题遵循“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原则,突出历史学科特点,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以高考真题为切入点进行深度教学方式的探究是必要的。在教学中通过研究高考真题来指导教学,利用高考真题来进行教学实践,从而进行深度教学,能够有效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1.
[2] 谭方亮.基于高考真题的深度教学——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8).
[3]胡军哲.做一名有专业情怀的教师——胡军哲历史教育教学探索[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5.
[4] 张良.深度教学“深”在哪里?——从知识结构走向知识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