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由于材料的趣味性、寓意性、情境性、交际性、语言综合性等特点,可以较好完成上述目标。本文以所执教的小学中年级的绘本阅读课《Fox and Mother Hen》为例,阐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中年级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教学;绘本阅读
现如今,随着我国语言教学不同时代的侧重点的演变、人工智能引领教育大潮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对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的政策驱动,单一的、句型式英语语言学习内容、语法功能大纲编排的英语教材等等,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标准的需要。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由于材料的趣味性、寓意性、情境性、交际性(主要指对话式文本)、语言综合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能力。
一、英语阅读绘本的意义
绘本,通过手绘画作品等,表达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它是一种有趣的儿童读物,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绘本阅读它的内容各式各样,图画生动有趣,满足了这一阶段好奇心强,但认知能力有限的学生需求。
(一)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有利于培养英语综合能力,通过绘本阅读的方式可以简洁地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有着更多想象力发挥的空间。以《Fox and Mother Hen》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Fox和Mother Hen的行为和形态观察,可以进一步推理出绘本的大结局。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中低年级的孩子生活经历还有限,在日常中,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绘本里的精彩故事,有利于让孩子们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就如本次执教绘本《Fox and Mother Hen》,本文通过介绍鸡妈妈奋力拯救被狡猾的狐狸抓走的鸡宝宝的过程,传达出“母爱的伟大”的主题意义,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母亲在日常中为我们的付出。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英语绘本阅读的现状分析
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点生活经验,积累了十分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具备了一定对话能力,但孩子们有较多的单词们不懂,因此,教师应选择图文并茂、内容趣味性、形式对话性、语言生动性、简易拼读性、贴合上课教材的英语绘本材料。不仅如此,这阶段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以听读、仿读、练读、表演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深入揣摩文本角色情感,理解文本内涵、掌握鲜活语言。就如本次执教绘本《Fox and Mother Hen》,正如本节绘本课《Fox and Mother Hen》,使用各种知识点,如一到十二的基数词、感叹句(Let my chicks go!)、Fox is ... 的句型、否定词(No!)等,展现了鸡宝宝逐只落入大狐狸的“陷阱”中的过程以及鸡妈妈拯救宝宝时的勇敢与坚决,十分适合三年级的学生学习。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中年级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探索
(一)听、读、说、演结合,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全文概括输入和分段输入结合来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在这两个环节,都需要听读说演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Fox and Mother Hen》过程中,在读中环节中,在每一个小段的绘本教学设计不一样的任务让学生突破,设计了听文段的活动、观察图片的活动、阅读文章找细节的活动等,把听读说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学习。在读后环节中,增添对话,让学生把绘本生动形象地演出来。
(二)自主预习,提高学习能力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的习惯,我校设计了Reading Response,内容包括故事标题、故事的新单词短语,对新故事的想法。让学生们在上绘本课前,引导学生在家预习绘本,对绘本进行阅读,把自己不懂得单词或者非常喜欢的单词写下来。学生们提交作业后,老师可以针对孩子们完成的Reading response,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教学,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三)巧设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今,教育在不断改革,对各个方面的要求也在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小学生培养素质和思维方面,因此,在课堂上巧设问题让学生思考很重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对绘本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对绘本存在的问题作出说明,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文本拓展,深度思考文化内涵
在读后环节,结合绘本内容和语言内容,进行文本拓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正如《Fox and Mother Hen》,本文讲的是母鸡,在拓展部分可以给学生补充讲公鸡Rooster,让学生进行想象,如果是爸爸在的话,看到孩子被偷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进一步展示出孩子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英语绘本阅读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让小学生学习外语知识,还能提高他们个人素质,塑造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白薇 . 英文绘本的选择及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2(6):62-66.